●新华社记者 冯冰 张京品 张斌
每天,广袤的亚欧大陆上,搭载着“中国制造”与“世界好物”的集装箱,在绵延万里的铁道线上往复穿梭。
“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汽笛声声,车轮滚滚。新时代,这支“钢铁驼队”正以稳定、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让古丝绸之路焕发着蓬勃生机,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昔日小站“跑出”开放新故事
清晨,陕西西安国际港站,一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向西驶往阿塞拜疆巴库。
“2013年11月28日,我们的第一列中欧班列就是从这里驶出的,拉开了西安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序幕。”今年42岁的西安国际港站值班站长李沛颇为感慨。
“扩能改造,新增到发线;开通物流基地,进一步增强货运能力;普通铁路货运站的定位提升为国际物流枢纽……”李沛曾是这里的调度员,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12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四等小站”。如今,这座占地5600亩、拥有59条铁路作业线的现代化国际陆港,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重要对外开放通道,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昔日小站到今日国际枢纽,西安国际港站的蜕变是中国内陆开放的生动缩影。
如今,18条国际干线向西直达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26条国内集结线路将长三角、珠三角的货源高效集结,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全新格局。
“从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货物搭乘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10天左右就能运到,运输时间比早前普通中欧班列压缩30%!”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感慨,这背后是装运效率的提升,更是跨国铁路运输模式的探索创新。
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机制的创新。西安国际港站营业部党总支书记王文杰介绍,通过建立“问题联商、工作联动”机制,货物集结分拨时间从平均8.5天压缩至3.3天,最快仅需24小时。
效率优势正在深刻重塑区域经济布局,为更多产品打开出口通道。
“我们的鲜果搭乘中欧班列,经霍尔果斯口岸运往哈萨克斯坦等国,这为我们的农特产品增加了新的销售渠道。”西安一家果业公司负责人陈博说,近几年公司已累计出口2万多吨猕猴桃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吃上了更多跨国生意的红利。
新通道连接亚欧大陆“山海情”
冬日的连云港,海风凛冽,码头边万吨巨轮往来如织。这里是中欧班列东端的出海口,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的数字化调度中心,运行图上闪烁的红点,标注着班列的轨迹——东起连云港,向西经西安、乌鲁木齐,穿越中亚直至欧洲腹地。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说,货物从连云港发出,6天可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10天左右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个落地的实体平台项目,这个基地已成为亚欧跨境运输的重要枢纽,是小麦、家电、光伏组件等400多种货物的集散分拨中心。
“这是来自我们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基地展厅里,公司副总经理别杰罗夫·阿金汉举起金黄饱满的小麦,满脸自豪。
今年6月,在各方实现信息、运单互通基础上,连云港口岸首次采用国际海铁联运“一箱到底”模式,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麦通行时效提升70%,一趟班列仅用1小时即完成铁运到海运的转换,经连云港港口接力送达东南亚,运输时间从约30天缩短至约20天。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内陆国家,中欧班列为我们提供了‘出海口’。”阿金汉在基地有着5年的工作经验,说起这份山海之缘,仍难掩兴奋,“哈中合作让我有机会到连云港工作,我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大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方向发展,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超信心十足:“公司正积极拓展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形成亚欧陆海联运新格局,全力打造服务我国中西部和中亚国家向太平洋的最便捷出海口。”
今年8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首趟光伏专列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列车抵达新疆喀什口岸后,转公路出关前往乌兹别克斯坦。铁公联运方案缩短运输距离近500公里,提升运输时效20%以上。
“以前货物只到国外铁路站点,我们打通跨国铁公联运,在国外也可以实现送货上门了。”徐州铁路物流中心班列营销室经理刘有明笑着说,他们负责连云港中欧班列组织运营,为满足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光伏储能项目建设需要,前段时间他和同事加班加点,终于设计出了合适的物流新方案。
“嘿,老朋友!”在连云港工作多年,阿金汉最喜欢这样跟中国同事们打招呼。每天看着经手协调的班列顺利启停,他的心里满怀自豪和希望:“互通有无,将让我们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机会,也让我们收获跨越山海的友谊。”
开放合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确定性”
位于重庆永川的埃斯维(重庆)机床有限公司工厂内,精密主轴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不久后,这里生产的机床核心产品将搭乘中欧班列(成渝)直供德国。
作为全球高端机床巨头,埃斯维选择重庆,正是看中中欧班列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汽车、机床企业汇聚重庆,而中欧班列(成渝)两周直达德国总部。机床试验场就在‘家门口’,这对注重效率的德企极具吸引力。”德国埃斯维机床有限公司中国区CEO诺伯特·魏斯特说。
回望2011年,我国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诞生。“‘渝新欧’的构想正是来自于满足重庆为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运输配套的需要。”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平说。
运行10多年来,中欧班列已成为亚欧经济往来的重要“命运纽带”,一批企业主动选择到中欧班列沿线布局,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坐上中欧班列“快车”。
目前,重庆中欧班列累计运输电子信息产品、整车及相关产品货值超3000亿元,吸引了博世、保时捷等3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一批新的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应运而生,带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新型显示等产业集群成势。
中欧班列不仅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确定性”,还成为保障国际应急物资的重要“稳定器”。
此前,在苏伊士运河货轮搁浅、红海航运危机等影响全球货运畅通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及时发挥应急通道作用,展现了陆路贸易运输的韧性和潜力。当2023年土耳其东南部发生强烈地震、2024年哈萨克斯坦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时,中欧班列第一时间将帐篷等急需物资送达受灾地区。
2021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继续支持中欧班列发展,充分挖掘合作潜力”。
开出全国首趟中欧班列邮包专列;与成都共同创立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今年7月,中欧班列(成渝)南通道特快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重庆经“中间走廊”到欧洲的运输时间较传统方式至少快10天……这些都将更有力支撑我国西部与亚欧产业经贸往来。
“中欧班列不仅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活力,也凸显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期待一个更加便捷、快速的中欧班列!”诺伯特·魏斯特说。(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