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 谢国欢 摄谢国欢
“十四五”以来,遵义市科学技术协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加强政治引领、拓展服务领域、深化自身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遵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
遵义市科协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倾力打造科普大篷车基层科普“萌芽行动”、青少年科创赛事培育计划、馆校协同育人工程等科普活动品牌,扎实推进科普阵地建设,在赛事规范举办、科普普惠基层、馆校合作深化等方面成效显著。
在科创赛事培育方面,遵义市科协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多项青少年科普赛事,构建起“自主执裁、多层联动、全域覆盖”的赛事组织体系。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遵义地区赛事,首次实现自主执裁;组织参加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省级奖项31项;连续举办遵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牵头举办“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遵义赛区决赛、“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市级决赛等特色活动;评选市级奖项122项,推送110个作品参与省赛,3支队伍在全国总决赛中载誉而归;组织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收获省级奖项52项。
在科普普惠基层方面,遵义市科协持续深化“基层科普萌芽行动”,优化科普大篷车展品配置、短剧内容与讲解方式,聚焦偏远山区科普资源短板,推动科普服务向基层延伸。截至11月底,科普大篷车累计深入余庆、桐梓、务川等区县的81所乡村中小学开展智力支边活动81场,覆盖受益学生100298人次,组织300余名科普志愿者参与服务,行程累计9703公里。
在馆校协同育人方面,遵义市科协精耕馆校合作领域,搭建高效沟通桥梁,优化合作机制,与5所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今年3月以来,组织科技馆辅导员依托课后服务进校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科学实验、科普剧编排等活动18场;今年4月和6月先后在两所小学举办联合教研活动,吸引5所学校的教师及辅导员参与,推动校内科学教育与科技馆优质资源深度融合。
五年来,遵义市通过青少年创新大赛等平台,已形成以片区为单位的区域性科学教育主阵地,多次在省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截至目前,累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斩获国际奖2项、全国奖286项,市级奖项2821项。2021年、2023年、2024年遵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获中科协优秀组织单位表扬。
为将这份科创热情转化为长效机制,持续激发青少年创新潜能,遵义市接力举办2025年“明日之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暨第二届珠遵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比赛。延续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品牌效应,更通过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将“赛事引领”的短期成果,固化为“生态涵养”的长期优势。
在科普阵地建设成果方面,“十四五”期间,遵义市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74.9万人次;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覆盖15个县(区、市),其中11个县(区、市)获评优秀单位;全市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省级32个、市级95个,科普示范社区67个,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114个,仁怀市、正安县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县,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被评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1年10月9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市科学技术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遵义科创中心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首次与地方高等院校、地方科协共同建立的科技创新发展平台正式落地遵义市。通过建立“会地合作、会校合作”的科创科普协同机制,为遵义市科学普及和全民素质提高提供智力支撑。
自2012年起,遵义市科协持续开展“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并围绕全省重大战略需求,邀请院士专家提供科技攻关、决策咨询等服务。
五年来,遵义市科协不断强化对科技社团的业务指导,联合遵义市民政局印发《遵义市科技社团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社团管理,健全退出机制,支持8个学会开展能力提升项目。同时,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成立企业(园区)科协5个、高校科协4个、乡镇(街道)科协166个。深化科技志愿服务,发展科普专家团成员377人,科普员活跃量13.6万人,传播优质科普信息1089万次。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强化政治学习,持续纠治“四风”,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清廉氛围。
展望“十五五”,遵义市科协将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重点打造具有遵义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动,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遵义市科协将搭建更高层次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国家级学会、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遵义。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举荐、激励机制。持续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优化科技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科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遵义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筑牢赤水河流域生态屏障
下一篇:格隆汇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