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检察干警正在巡河。
周万念
赤水河是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河流,是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突出。作为中国白酒界的超大酒池,赤水河孕育了中国60%的知名白酒,被誉为“生态河”“美酒河”。
5年来,遵义市仁怀市人民检察院聚焦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公益诉讼检察为抓手,统筹“水、土、气、林”一体治理,共办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80余件,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件,遵义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件,为打造水清、岸绿、酒香的仁怀样板贡献检察力量。
协同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在筑牢生态屏障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协同共治,深化水污染治理,守护赤水河生态底色。
该院聚焦赤水河流域水质保护关键环节,紧盯工业领域白酒生产、污水处理等企业偷排、漏排、渗漏等问题,重点针对农业领域、农村生活生产等污水直排、管网渗漏问题开展专项监督,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0余件,发出检察建议书17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2件,民事公益诉讼1件,推动40余个水污染问题整改到位,督促500余家白酒生产企业完善环保手续,推动职能部门新建2个环保工程,从生产源头阻断污染隐患。
针对生产生活垃圾、农村养殖污染、禁限农药使用等面源污染,该院督促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5年来,立案办理土壤污染公益诉讼案件20余件,清理垃圾4000余吨,规范养殖粪污处置10余处,推动职能部门开展禁、限售农药专项整治,规范300余家农资店铺经营,有效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威胁土壤生态安全。
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大力实施“蓝天+绿地”环保行动,保护大气与森林资源。紧扣矿山扬尘污染和森林火灾问题,构建刑事打击与公益监督双重防护体系,办理森林火灾类审查逮捕案件4件,审查起诉案件20件,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0余件,推动完成林地生态修复1000余亩。办理大气污染类公益诉讼案件3件,有效规范了矿山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扎实的“蓝天保卫战”与“绿色生态网”行动,精心守护赤水河岸的优美生态环境。
高效能公益诉讼体系守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仁怀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志愿者网络,拓宽线索来源。依托最高检“益心为公”志愿者云平台,建立“平台+制度+阵地+培训”立体化线索收集体系。
同时,面向该市公开招募50名志愿者,构建覆盖城乡的环保“前沿哨站”,制定了《“益心为公”志愿者联络管理办法》《线索处置工作规程》等制度,并设立志愿者联络管理办公室及6个基层联络处,配备专职联络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建立“季度考核+年度评优”机制。该机制自运行以来,志愿者提报生态环境类案件线索90余条,成案率超60%。
为提升办案效率,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创新繁简分流、简案快办机制,制定《行政公益诉讼简案快办工作指引》,建立覆盖“线索评估—分流标准—程序转换”的全流程分类处置体系,实现简单案件“立案提速—调查提效—磋商提级—整改提质—验收提标”全流程加速。通过该模式办理环保类公益诉讼案件30余件,案件整改周期同比缩短60%。
此外,还创新“专家咨询+人民监督”模式,提升办案质效。聘请环保行业教授、白酒专业博士等专业人才为特邀检察官助理,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意见、解决专业难题。其中,聘请生态环保领域专业人才2名,提供专业意见10次、解决办案难题5个。邀请举报群众、行业协会等参加检察听证8次,整改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观察50余次,确保整改评估结论更客观、整改成效人民更满意。
强化协同共治凝聚生态保护合力
为凝聚赤水河生态保护合力,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在司法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人大+检察”协作机制,制定《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转化工作办法》,建立“线索移送—立案监督—督促整改—成效反馈”闭环管理流程,借助人大监督推动解决检察监督难点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不仅如此,该院还构建“检察+行政+协会”沟通机制,以公益诉讼为纽带,搭建与仁怀市酒业协会、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及经济开发区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并签订《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意见》,实现案件线索互通、重大问题共商,提升系统治理效能。
同时,积极推动建立跨区域流域保护共同体,联合川黔两地法检机关成立“赤水河流域司法保护联盟”,建立案件管辖、线索移送等高效协作机制,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司法协作意见》等文件,为流域保护筑牢坚实的法治屏障。
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谢成筠表示,今后,仁怀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职能,聚焦突出问题,拓展治理成效,助力将仁怀打造成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为产业绿色转型与生态价值转化贡献检察力量。
上一篇:工业经济“主引擎”动能强劲
下一篇:科普科创双轨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