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当全球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低利率成为金融生态的“新常态”,中小银行的生存逻辑正被彻底重构。是困守传统存贷利差的泥潭,还是在场景、技术、客群、生态的破局中找到新生?国内外中小银行的实践已给出答案——惟有锚定自身禀赋的路径优选,方能在利率周期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低利率新常态:中小银行的生存挑战与转型逻辑
低利率对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小银行因资产规模有限、客户基础薄弱、业务结构单一,受息差收窄的影响更为显著——部分城商行新增网点单点盈利周期长达五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农商行金融科技投入中70%用于形象工程,关键能力建设滞后,传统规模扩张路径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转型并非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其主要逻辑在于:通过重构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场景融合,摆脱对传统存贷息差的依赖,构建“非息增长+成本管控+风险缓释”的三维支撑体系。国内外实践表明,锚定地方资源禀赋、借力技术赋能、探索生态协同,是中小银行穿越利率周期的关键路径。
路径一:深耕本土场景,构建差异化服务生态
1.绿色升级:绿色金融的本土化实践
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是城商行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向。中小银行依托对区域产业的深度理解,将绿色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创新相结合,既能获得政策支持,又能培育稳定客群。
浙江某农商银行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行立足区域绿色产业升级需求,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绿惠通”“绿转通”“绿权通”系列产品,分别聚焦绿色生产、转型项目和绿色权益三大场景。其中“绿碳信用贷”将企业碳减排量、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境效益指标纳入授信评估,按“每处理1万吨垃圾增加50万元额度”的标准提供纯信用贷款,并给予LPR下浮10%的利率优惠,叠加政府贴息后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安吉某农商银行则依托当地排污权交易机制,创新推出“排污权专项贷款”,以企业持有的排污权交易指标为抵押,将“沉睡资源”转化为融资工具。路联新材料集团通过该产品获得1000万元贷款,纳入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白名单后,每年节省利息约16万元,成为区域绿色转型的金融支点。
2.海外经验:场景嵌入的在地化深耕
《德国中小银行发展报告(2024)》指出:“德国储蓄银行体系凭借对地方经济的深度锚定,在低利率环境下保持了远超大型银行的客户黏性与盈利韧性,其关键在于将金融服务彻底融入区域产业与居民生活的毛细血管。”德国储蓄银行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践行者。作为服务地方的公立银行,它以“一市一行为原则(部分区域联合运营)”,每个储蓄银行都与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政府、企业、社区深度绑定。以慕尼黑某银行为例,该行专门设立“区域产业服务部”,针对巴伐利亚州的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开发“产业链订单贷”产品——依据企业重要客户的订单金额与历史履约记录,直接给予最高300万欧元的信用贷款,审批时效压缩至48小时内。同时,该行在社区布设的“市民服务终端”,不仅提供存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还可办理水电煤缴费、政务预约甚至当地博物馆门票购买,使金融服务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数据显示,该行个人客户的月均交易频次达7.2次,企业客户贷款的不良率始终控制在0.8%以下,远低于德国银行业1.5%的平均水平,充分验证了本土场景深耕对中小银行的价值。
路径二:技术赋能运营,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低利率环境下,成本管控能力直接决定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提升服务精准度,形成“技术投入—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
1.国内实践:科技驱动的流程再造
厦门某银行将“智慧引领”列为战略方针之首,近三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持续超过5%,通过客户旅程重塑实现效率跃升。该行推进四大智慧融合应用,使关键客户旅程单笔端到端耗时减少、流程环节减少。在跨境金融领域,其打造的华侨金融数智服务平台“跨境e站通”,支持企业在线办理各类跨境业务,有效降低了服务跨境客群的边际成本。
南京、杭州等地方银行利用开放银行平台嵌入企业支付场景,沉淀低成本结算资金(付息率仅1.2%),2024年计息负债成本降幅达22BP,远超全国均值。江苏某银行通过科技赋能资产端管理,2024年科创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平均利率5.2%,较传统制造业贷款高1.2个百分点,并通过LPR利率互换对冲60%存量贷款利率风险,净息差仅下降3BP,显著优于城商行板块均值。
2.海外镜鉴:技术与服务的精准耦合
在低利率环境下,那些率先实现技术与服务耦合的机构,成本有所下降。美国某社区银行的实践可作例证。该行聚焦中西部农业州的客户需求,开发“智能农情分析系统”,整合卫星遥感、土壤监测、农产品期货数据,为农场主提供“种植建议+融资方案+销售对接”的全链条服务。当农场主通过系统上传土地种植计划时,银行能同步测算出该作物的资金需求峰值与还款来源(如预期收成对应的期货合约价值),自动匹配“季节性循环贷”产品,利率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动态调整。此外,该行将实体网点改造为“社区金融客厅”,配备智能交互屏,客户可自助生成财务健康报告,也能预约理财顾问进行深度咨询。技术赋能下,安普夸社区银行的单笔贷款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在区域市场的份额逆势增长。
路径三:聚焦特色客群,打造专业化服务能力
中小银行难以在全面竞争中与大型银行抗衡,聚焦特定客群、构建专业服务能力,是形成竞争壁垒的有效路径。无论是国内的华侨客群、科创企业,还是海外的新移民客群、农业从业者,精准定位都能创造超额价值。
1.国内探索:细分客群的价值深耕
厦门某银行将华侨金融作为战略制高点,写入第五个五年规划,构建涵盖企事业、个人、同业客户的华侨金融服务体系,并牵头编制银行业首个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通过成立专营部门与特色支行、打造数智服务平台,该行华侨金融业务规模与客户总数分别较年初增长26%和20%。跨境理财通客户数大增,形成了差异化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在产业客群服务上,该行推进产业专业化3.0战略,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采用“KEB”客户分层策略服务龙头企业与基础客户。2024年该行产业专业化贷款投放近1300亿元,占全部新客户投放的五成以上,制造业贷款余额三年大增45%,通过客群升级抵御利率下行冲击。
2.海外实践:客群细分的专业纵深
加拿大中小银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聚焦特定客群的专业化经营,构建了难以被大型银行复制的竞争壁垒,其中对新移民客群的服务尤具代表性。加拿大某银行旗下社区分支就瞄准新移民群体打造专业服务体系。该行针对新移民“跨境资金管理、本地信用建立、就业安居支持”三大关键需求,推出“新移民金融包”:包含免手续费的跨境账户互通服务(支持原居国与加拿大账户实时转账)、“信用起步贷”(无需本地信用记录,依据原居国信用报告发放小额贷款,助力新移民积累本地信用),以及与移民中介、就业培训公司合作的“安居服务平台”。数据显示,该行新移民客户的资产留存率达89%,远高于行业65%的平均水平,且这些客户在定居三年后的AUM(资产管理规模)是初始投入的4.2倍,充分体现了特色客群深耕的长期价值。
路径四:深化生态协同,拓展多样收益渠道
低利率环境下,单一业务模式抗风险能力薄弱,中小银行需通过生态协同打破业务边界,培育非息收入增长点,构建“金融+产业+生活”的生态闭环。
1.国内协同:政银企的资源整合
浙江农信系统构建政银企协同的绿色金融生态圈,通过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识别绿色项目需求。嵊州某银行组建数支“金融管家”服务专班,实现重点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全摸排、全覆盖,为绍兴某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放贷款支持绿色化工项目建设。这种“政府搭台、银行赋能、企业参与”的模式,既降低了银行的客户获取与风险识别成本,又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的精准度。
厦门某银行则通过闽港澳三地协同拓展跨境生态,累计助力超百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发行境外债,折合人民币超1800亿元,2024年三地联动业务发生额近817亿元。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至接近58%,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增长近三成,成为息差之外的重要收入支柱。
2.海外协同:产业与金融的生态共融
法国某银行的“农业生态协同模式”颇具借鉴意义。作为扎根法国乡村的合作制银行,它不仅为农户提供传统信贷服务,还通过旗下的农业技术公司,为农户提供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通过农产品加工子公司,帮助农户对接食品企业的采购需求;甚至通过农业保险子公司,设计针对特定作物的气候保险产品。布列塔尼地区的奶农皮埃尔,从银行获得奶牛养殖贷款的同时,还能免费获得牧草种植的技术指导,其生产的牛奶通过银行合作渠道直供当地知名乳制品企业,且能购买“极端高温导致产奶量下降”的专属保险。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生态服务,使该行与农户的绑定程度远超普通借贷关系——农户存款、贷款、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渗透率达92%,银行从产业上下游获得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在2024年占非息收入的63%,有效弥补了息差收窄的影响。
总之,低利率环境对中小银行而言,是挑战更是转型契机。从国内实践看,深耕本土场景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技术赋能可实现降本增效,聚焦特色客群能构筑专业壁垒,生态协同能拓展收益来源;从海外经验看,德国某银行的在地化嵌入、美国某银行的技术耦合、加拿大某银行的客群深耕、法国某银行的产业共融,都为我国中小银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中小银行需以“本土性、技术性、专业性、生态性”为关键,在资源约束下找准自身定位,方能在低利率周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格隆汇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