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馆开放的不只空间,还有数据……科技与文化融合,打开城市记忆宝盒
创始人
2025-11-28 02:16:06
0

(来源:上观新闻)

从围绕家谱资源开展的开放数据应用开发活动起步,逐步拓展至涵盖古籍、人物、建筑、红色文献、民俗、城市记忆等多主题的开放数据体系,举办至第十届的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成为国内公共文化领域面向社会开放数据、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代表性案例。11月27日,AI重塑智慧图书馆未来服务新生态主题研讨会暨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十周年交流会在上图东馆举办,本届优秀获奖作品集中亮相。

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海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政府数据开放的地区,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作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抓手。2016年起,上海图书馆率先向社会开放家谱数据,开启国内公共图书馆开放数据应用开发实践的先河。此后,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机构不断增加,涵盖家谱、古籍、诗词、人物、红色文献、民国报刊、历史建筑、老电影、民俗、人名规范库、盛宣怀档案等30余个主题内容,逐步形成跨机构、多主题的开放数据生态。

目前,这项竞赛已集聚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CADAL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复旦大学图书馆等28家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及文化机构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大部分经过专业标引与结构化处理,显著降低了使用门槛,共同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历史人文开放数据资源池,累计开放数据总量达1.5亿余条。

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数据局的指导下,竞赛构建起“开放数据竞赛、宣讲会、专业培训、竞赛展览、竞赛分享会”五位一体的服务推广模式,形成应用开发及智能体、创意论文、AIGC应用三大主赛道,鼓励参赛者基于开放数据开发智能问答、文化游戏、交互式多媒体展示或生成小说、海报、音视频等AIGC作品。十届竞赛累计吸引来自15个国家的1733支团队、4248名参赛者,其中在校生占比约60%,线上线下培训、宣讲与分享活动参与人次超过3万,获奖作品涵盖应用开发、算法模型、论文研究、数字叙事与AIGC创作等多种类型。

开放数据竞赛十年历程

历届部分获奖作品

今年,第十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以“智阅千年 古韵新生”为主题,集合26家机构提供的数据,并首次开放原文数据,面向全球征集应用、论文与AIGC作品,吸引309支团队、753人报名,较去年分别增长10%与28%;最终提交作品189份,数量为去年的2.1倍,创下历史新高。参赛作品类型更加多元,既有基于智能体的交互式文化应用,也有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阅读推广海报、叙事短片与虚拟展览,还有立足数字人文方法的深度研究论文,充分展现了开放数据在激活传统文化、赋能现代表达方面的巨大潜力。

“上海”是参赛者聚焦的热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打开这座城市提供了更多入口。比如,应用开发及智能体赛道一等奖 《看不见的城市》基于开放数据、多模态大模型与智能 Agent,以“街道”为核心切入点,连接人与城市、个体与集体、过去与未来,通过 AI 对话大幅降低创作门槛,旨在让每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人都能创作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并为作品自动生成 AIGC 插图,实现文字与视觉的双重呈现,激发公众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看不见的城市》

最佳创意奖《舌尖上的图书馆》则是一个AIGC支持的上海近现代饮食文化数字化平台,利用智能可视化、时空知识图谱和交互阅读等技术,将古籍中的菜谱与生活场景转化为可读、可视、可互动的体验,构建时空关联的知识网络,为研究与文创提供新的参考与素材。

《舌尖上的图书馆》

最佳设计奖《沪上印记》是一款聚焦上海人文资源的数字平台,集成地理探索、AI 交互、文生图、语音克隆和知识答题等功能,帮助用户以互动方式了解上海文化。项目系统梳理建筑、人物、非遗、方言等资源,以地图与时间轴多维呈现城市记忆;同时结合游戏化答题与多模态AI技术,提升用户的参与感与文化体验的丰富性。

《沪上印记》

探索并未止步于赛场,十年来,部分团队的创意已成功孵化落地。正在上图东馆举办的“十年求索 智启新程——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十周年展”上,读者就可体验2020年一等奖作品与上图馆藏红色资源融合的“红色VR骑行”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内骑行设备,“红色VR骑行”将上海12条红色路线、沿途建筑与历史故事以沉浸式方式呈现,观众在骑行速度的变化中”穿行”于城市的红色记忆,边运动边了解建筑背景,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一场连接数据与文化的体验。

红色VR骑行体验

开放数据的价值,不只在于“开放”,更在于让更多人因开放而生发新的可能。未来,上海图书馆将继续推进开放数据体系建设,深化与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作,探索AIGC、多模态知识服务、智能体交互等新型文化科技路径,让更多人通过数据触及历史、理解文化、参与创造。

原标题:《当图书馆开放的不只空间,还有数据……科技与文化融合,打开城市记忆宝盒》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相关内容

澳新银行新西兰11月消费者...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澳新银行新西兰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
2025-11-28 05:58:19
打卡道前银杏 解锁江南冬趣
(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苏州古城道前街迎来了一年中最诗意...
2025-11-28 05:55:23
从“先行先试”迈向“标准引...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徐瑞雅 日前,由苏...
2025-11-28 05:55:16
楼顶“长”出阳光房 楼下烟...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因顶楼一处违规搭建的阳光房,西...
2025-11-28 05:55:09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昨天,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北京市...
2025-11-28 05:50:24
108新线高速打通首条隧道
昨天,108新线高速首条隧道河东村隧道正式贯通。 本报记者 程功摄...
2025-11-28 05:50:20
保税维修展现外贸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的医疗设备维修车间,看到工...
2025-11-28 05:50:16
云南曲靖因地制宜提升产业能...
经济日报昆明11月27日讯(记者管培利、曹松)今年以来,云南省曲靖...
2025-11-28 05:45:38
LME期铜收跌36美元,报...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LME期铜收跌36美元,报10940美...
2025-11-28 05:45:34

热门资讯

澳新银行新西兰11月消费者信心...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澳新银行新西兰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上升6.5%,升至98.4。 每日...
打卡道前银杏 解锁江南冬趣 (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苏州古城道前街迎来了一年中最诗意的时节。沿街的银杏树披上了金色的盛...
从“先行先试”迈向“标准引领”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徐瑞雅 日前,由苏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编的《住房...
楼顶“长”出阳光房 楼下烟道全...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因顶楼一处违规搭建的阳光房,西青区中北镇水溪苑小区的部分居民正面...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本...   本报讯(记者 骆倩雯)昨天,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北京市交办第八批群众信访举报件46件(含...
108新线高速打通首条隧道 昨天,108新线高速首条隧道河东村隧道正式贯通。 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讯(记者 李博)昨天上午,...
保税维修展现外贸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贝莱胜电子(厦门)有限公司的医疗设备维修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对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多台...
云南曲靖因地制宜提升产业能级 经济日报昆明11月27日讯(记者管培利、曹松)今年以来,云南省曲靖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
LME期铜收跌36美元,报10...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LME期铜收跌36美元,报10940美元/吨。LME期铝收跌32美元,报...
全民阅读立法 助力书香社会建设 (来源:沈阳日报)转自:沈阳日报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杨湛菲)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