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11月27日讯 (记者 李国萍)记者从11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专场获悉,“十四五”时期,内蒙古锚定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定位,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以区域合作为纽带,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省际协作、筑牢安全屏障等方面多点突破,实现开放能级与发展质效同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与自贸区创建工程为重要抓手,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2025年自治区商务厅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3个方面21个任务93项具体事项,牵头制定印发17项配套政策,及时有效推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落地见效。在国际合作层面,出台《加快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9项政策,持续夯实向北开放基础,2025年1—10月,全区外贸进出口额达1751.3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激增90.1%,首个对俄蒙二手车出口拍卖平台累计出口额达13.5亿元。
口岸建设加速升级,85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阿尔山口岸获批常年开放,成为内蒙古第4个常年开放的国际陆路口岸。甘其毛都获批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甘其毛都至嘎顺苏海图跨境铁路启动建设,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进行。2025年1—10月,全区口岸货运量达1.12亿吨,持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省份,为跨境贸易提供坚实支撑。
国内协作领域成果丰硕,内蒙古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局,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民营企业进边疆等活动开展精准招商,2025年1—10月,引进国内到位资金4907.3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贡献近七成资金,区域联动效能显著增强。中蒙博览会、中俄经贸合作推介会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184家企业参与“蒙商丝路行”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国际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
京蒙协作纵深推进,“六个倍增计划”和“四项行动”助力京蒙两地321个联合科技项目落地见效,“蒙品进京”销售额达302亿元,6万名农牧民通过劳务协作实现就业增收,协作红利持续释放。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内协同领域,蒙东、蒙西及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等6项政策出台,配套落实举措40条,着力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自贸区创建工程作为引领开放发展的“牛鼻子”,成效显著。各盟市和40余个相关部门复制推广国家层面制度创新成果259项,贸易便利化领域的“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智能化卡口验放”,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证照‘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审批服务模式”,金融开放创新领域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举措,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实体经济,制度型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呼和浩特海关立足地处北疆、毗邻蒙俄的区位优势,以监管创新与安全防控为支撑,为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0年的1054.2亿元增至2024年的2074.9亿元,年均增长18.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3个百分点。5年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累计达到8523.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81%。
通关便利化改革纵深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落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至25大类964项功能,实现跨境贸易业务全链条全环节“一网通办”。“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外贸企业数量从0.83万家增至2025年10月的1.94万家,有进出口业务企业从2472家增至3540家,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一站式服务包”等助企举措,累计解决71家包联企业116个进出口环节疑难问题。
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提质增效,中蒙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呼和浩特、鄂尔多斯2个综保区进出口值从2020年的12.6亿元增至2024年的132.4亿元。鄂尔多斯、包头、二连浩特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后落地运营。二连浩特赛乌苏等航空口岸、多项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二连浩特—扎门乌德公路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试运行,关区所有公路口岸均支持8座以下小型车辆通关。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累计通行中欧班列超1.5万列,线路拓展至74条,辐射亚欧10多个国家和140余个国内外城市。国产汽车、电子电器等高附加值货物出口占比超40%。特色优势产品出海步伐加快,指导巴彦淖尔市建成全国首个籽仁类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活牛、宠物食品、葡萄酒等33种特色食品实现首次出口,今年前10个月助力乳品出口1.53万吨、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66%、300%。俄罗斯植物油、蒙古国面粉等优质农产品实现首次进口。
能源资源类商品通关提速,进口蒙古国煤炭检验采信试点压缩通关时间超90%, 铜精矿联合监管试点将到货周期从原来的15—20天压缩至3—5天,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中蒙海关合作持续深化,AEO互认安排正式实施,5个双方边境地毗邻海关业务会晤机制常态化运行,中蒙海关间联合监测、打击走私执法等合作走深走实。
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内蒙古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呼和浩特海关立足北疆区位特点,构建起全方位国门安全防护体系,口岸卫生防线不断加固,启动“1+5”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建设,提升重要病原微生物以及新发突发、重大变异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能力,同时融入内蒙古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规范开展“一国一策、一病一策、一口岸一策”排查处置。“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进出境人员检疫850万人次。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海关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境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全方位构筑国门生物安全“境外、口岸、境内”三道防线。开展的“国门绿盾”、严防外来物种入侵等系列专项行动,累计截获植物有害生物427种32952种次、外来物种47种2073种次,检出并退运进境不合格农产品58批次,有效防范动植物疫情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在深化反走私综合治理中,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齐抓共管,共同开展市场清查与普法宣传200余场,构建起“打、防、管、控、建”一体化治理体系。
为不断提升海关监管通关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助力内蒙古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四五”以来,呼和浩特海关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在自治区沿边口岸投入了许多智能化通关设施设备。目前,甘其毛都口岸AGV跨境无人运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整个辖区用于车辆检查、货物检查、火车检查以及行李物品、邮快件检查的大型非侵入式检查设备已达到33台,数量居全国口岸前列。智能审图、无人机巡查、AI布控球等技术的应用,让海关监管拥有“千里眼”,实现伪报瞒报及违禁物品快速识别,有效消除监管盲区。口岸通关便捷度持续提升,辖区6个公路口岸建成59条智能卡口通道,实现全覆盖。甘其毛都、策克口岸跨境AGV项目成效显著,车辆自主过卡、自动报关,运输效率达传统汽车5倍以上。满都拉口岸近期将启动AGV试运行,该模式正向全国陆路沿边口岸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