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欢 □ 本报通讯员 涂彩薇 “太感谢你们了,这‘红本本’盼了十多年,心里总算踏实了!”握着崭新的房产证,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宏图社区居民朱先生的声音里满是激动。这本迟到15年的产权证,不仅解开他心头疙瘩,更映照出荆门市破解信访积案的“宏图样板”。 15年的棚改积案,曾是压在宏图社区居民心头的巨石。 2006年,荆门宏图飞机制造厂政策性破产,所属1700户5700余人全部交由宏图社区居委会管辖。2007年,因部分居民仍居住在70年代初修建的危旧房内,安全隐患较大。 宏图社区积极向上级争取改造,2010年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先后于2008年、2010年被纳入荆门市棚户区危房改造项目、湖北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建12栋棚户区改造还建房。 2015年完成11栋楼建设,共安置188户,仅剩11号楼因资金、人员等问题未继续建设,导致55户拆迁户迟迟不能回迁,已入住的188户则面临配套缺失、办证无门的困境。 破题,先破“畏难”之心。 荆门市委、市政府以“把信访人当家里人,把信访事当家事”的态度,3任市级相关负责人接力挂帅,2任信访局长接续督办。 荆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刘振军作为现任包案负责人,带着专班50余次深入现场,20余次召开专题会,从政策文件里找依据,在群众诉求中找方向。 他们不仅算“经济账”,更算“民心账”——缺资金就多方筹措,缺方案就邀请群众代表监督,把“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硬措施,变成群众看得见的进度表。 今年5月,11号楼竣工验收,最后55户顺利选房。如今的宏图社区,绿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全了,房产证办理渠道也通了。 “宏图之解”背后,是荆门市一套成熟的“解题逻辑”:以责任为笔,写下“积案不化解,责任不解套”的承诺。 对近年来信访积案,荆门坚持负责人包案、大员上阵,让每个积案都有“主心骨”。从小区办证难,到项目交房困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担当,让“半截子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信访积案往往缠满“情、理、法”的藤蔓,硬搬条文只会越理越乱。荆门市坚持“推定群众诉求有理、相关单位有责、信访事项有解”的原则,在农村客运线路改革的信访事项中,采用“政府收购+适当补偿”的方案,让信访人从“抵触”变“理解”。 化解积案,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 荆门市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乡贤等第三方力量,用调解、听证、评理的“柔性手段”解“刚性矛盾”。某小区电梯维修争议中,专班组织多方协商,既明确维修方案,又做通少数有质疑业主工作,不仅让停运的电梯重新运转,更运转出“众人事情众人商量”的智慧。 从宏图社区的“红本本”,到全市化解的一件件积案,荆门市用实际行动印证一个道理:信访积案再难,难不过“为民”二字;化解之路再险,险不过“担当”之心。 “只要始终把屁股坐在群众这一面,把责任扛在肩上,再复杂的积案,都能找到通向民心的答案。”荆门市信访局局长郑大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