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智博
如今,体育(赛事)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其真实内涵早已超越竞技较量和商业开发的表层价值,不断延伸至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导向意义,从而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体育强是国民健康之基。于个人而言,体育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实践场。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以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指明,人民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体育对于个人精神力量的塑造也大有裨益。在运动(竞技)中所锤炼出的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品格,会从体育场内延续至场外,使人在面对困境时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场地设施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全民健身道路上所面临的“牛鼻子”问题。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增至484.17万个,同比增长5.42%;体育场地面积为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3.0平方米。
体育强是民族精神之魂。在宏观层面上,体育则升华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与凝聚力,成为塑造国人身份认同、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既表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以科技绘就的“和”字文化画卷,也蕴藏在刘翔、中国女排、樊振东等奥运健儿逆转夺冠的传奇瞬间。这些高光时刻共同构成了国人关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也向世界清晰传达了东方古国的文明底色。
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不仅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有体育产业、文化等都要发展,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当今中国,“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从运动健儿赛场拼搏激荡民族精神,到全民健身筑牢健康华夏根基,体育事业早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体育强”“体育兴”不仅代表着竞技体育的成功,更是人民健康的标识、国家形象的窗口、社会活力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当体育强国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在那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止由金牌的荣耀铸就,更由无数心怀热爱、勇于挑战的灵魂共同加冕。
上一篇:【报眼】海安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