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抑郁障碍是困扰居民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它会悄然侵蚀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其影响远远超出情绪层面。然而,很多人对抑郁存在认知误区,要么将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混为一谈,要么认为抑郁障碍只是“矫情”“想不开”。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杨乐金教授走进《壹问医答》直播间,深入解读抑郁障碍的识别、治疗及康复要点,为大众送上专业实用的“治郁”指南,帮更多人筑起心理防火墙。
记者 刘通 通讯员 谢静
济南报道
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
别混淆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然而,大众对抑郁障碍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尤其容易将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混为一谈。
杨乐金表示,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因失恋、工作挫折等负面事件产生抑郁情绪,但这与抑郁障碍有着本质区别。
抑郁情绪通常持续几天到一两周,会随情境改善而平复,且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生理不适感较轻;而抑郁障碍的情绪低落会持续超过两周,可能无明确诱因,或诱因与痛苦程度不符,不仅会导致患者无法上班上学、回避社交,甚至难以打理个人卫生,还伴随持续疲劳、睡眠障碍、食欲体重骤变、注意力不集中等明显生理病理改变,以及无价值感与过度自责。
“识别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和隐形表现,是早期干预的关键。”杨乐金详细拆解了抑郁障碍的三大核心症状群——情感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
情感症状上,患者会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以往喜爱的活动丧失兴趣。
认知方面,患者常被人误解为“懒惰”,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以及出现贬低自己、否定现在、对未来绝望的负面认知。
躯体症状最容易被误诊,这包括持续疲劳、失眠或嗜睡、食欲体重显著变化,以及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的慢性疼痛。
此外,青少年可能出现易怒烦躁,部分患者会沉迷于无意义的活动来麻木自己,“微笑型”抑郁患者则会人前欢笑、人后绝望,其内心痛苦难以被察觉……这些隐性表现更需留意。
抑郁障碍
并非单纯“心理问题”
针对“抑郁障碍是单纯心理问题”的误解,杨乐金明确指出,抑郁障碍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看,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失调,会导致“快乐信号”传递受阻。
“部分患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区域存在体积缩小或活动异常,且抑郁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者,个体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倍到4倍。”杨乐金说,长期应激导致的皮质醇升高、炎症因子水平上升等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诱发抑郁障碍。
心理因素方面,情绪不稳定、神经质水平高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悲伤;完美主义者容易对自己苛刻,因失败产生挫败感;习惯性负面看待自我、经历与未来的认知模式,会让生活被灰暗笼罩,增加患病可能。
社会环境因素常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亲密关系破裂、丧亲之痛、失业、患重病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长期高压、缺乏支持的生活环境,或是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虐待等不良经历,都会显著提升抑郁风险。
“可以说,生物学因素是易感种子,心理学因素是贫瘠土壤,社会环境中的应激事件则是恶劣天气,三者叠加,便容易引发抑郁障碍。”杨乐金解释说。
盲目“灌心灵鸡汤”
不可取
当身边人出现抑郁迹象时,家人朋友的陪伴支持至关重要,但需把握分寸。杨乐金表示,支持的核心是成为患者的“盟友”,允许患者沉默哭泣,自己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多向患者表达理解与共情,承认其痛苦的真实性;提供具体帮助,如帮忙做饭、陪同就医;鼓励患者治疗,但不强迫。 同时,大家还要避免以下“踩雷”行为——不盲目灌“心灵鸡汤”,不强行拉患者社交,不用逻辑说服教育,不将病情归咎于个人,不过度保护包办。
若患者流露出自杀念头、安排后事,或情绪从极度低落突然平静,需立即询问情况、收好危险物品,并联系医生或送医急诊。
需注意的是,支持者要设定健康界限,照顾好自身,避免共情疲劳。
药物、心理、物理治疗
是治郁“三驾马车”
关于抑郁障碍的主流治疗方式,杨乐金将其概括为“三驾马车”——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起效,适用于中重度抑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或伴有自杀观念的患者,需遵循足量足疗程、切勿自行停药的原则,耐心等待2-4周的起效期。
心理治疗的核心,是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与行为。
物理治疗则为难治性或重度患者提供有效选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适用于极度严重抑郁或药物无效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无创无痛,可作为中重度抑郁的补充治疗。
心理调节小妙招
针对压力环境下的上班族、上学族,杨乐金分享了三个便捷的心理调节工具。
腹式呼吸法:可快速缓解紧张焦虑,通过“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的循环练习,1分钟到2分钟即可见效。
认知调节:可采用简易三栏表,记录情境想法、情绪感受并进行理性回应,审视负性自动思维。 行为激活:强调“行动优先于动机”,从穿鞋、接水等微小行动开始,打破“越不动越没劲”的恶性循环。
下一篇:让职工群众能在“家门口”看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