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冯海宁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问题加油站作弊“花招”:有加油站私自加装偷油作弊软件操控加油机,既克扣油量从消费者处“偷钱”,又隐瞒真实营业额逃避税款。这一乱象再次引发公众对成品油市场的关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称,将持续加大对加油机作弊违法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 加油机“缺斤短两”并非新鲜事,媒体曾多次曝光加油站“鬼秤”问题,有关部门也在持续打击此类违法行为。正如2024年5月有关通报显示,自2023年8月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共查办加油机作弊案件1249件,涉案金额20.02亿元;刑事立案打击84起,刑事拘留200人……专项整治一度有力规范了成品油零售市场秩序。但高压之下仍有加油站顶风作案,核心驱动力无疑是巨额非法利益。 这类违法行为十分恶劣、危害深远,不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还造成国家税款严重流失,破坏成品油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而“屡打屡偷”的症结,在于作弊手段已呈现集团化、科技化、隐蔽化、链条化特征——从软件开发、设备改装到违规操作,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已然形成。并且作弊技术不断升级,既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也给执法监管带来不小挑战。 不过,查处的案例有力证明,“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技术手段反技术作弊,用法治手段惩治违法行为,让加油站无法作弊耍花招。技术层面,强化加油机防作弊应对措施,针对作弊软件的核心漏洞,应加快研发专用反作弊系统,通过全流程联网监管锁定加油机真实数据,不给篡改留空间。目前,一些地区已探索开展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对加油站经营活动中相关数据实施动态智能监管,起到了显著作用。法治层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细化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监管部门需增加抽检频次、扩大覆盖范围,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让不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切实增强法治的震慑力。 加油机上跳动的数字,计量的不仅是油量,更是行业的诚信与市场的公平。唯有以技术突破扫清监管盲区,以法治完善强化主体责任,再辅以社会监督形成合力,才能让每一滴油都明码实价,让公平正义体现在消费的每一个环节。
下一篇: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