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添了新成员,喜悦之余,不少新手爸妈对着襁褓里的小宝贝犯了难:该怎么喂才够营养?日常护理要注意哪些细节?针对新生儿1个月内的喂养和护理痛点,记者专访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医师马彬,为新手爸妈带来权威科普指导。
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济南报道
喂养:
按需哺乳是核心
马彬强调,新生儿喂养的关键原则是“按需哺乳”,无需严格定时,夜间按需哺乳1-2次,每次喂完后,都要及时拍嗝,减少宝宝吐奶、呛奶风险。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口粮,新手妈妈要学会识别宝宝饥饿和饱腹信号。”马彬介绍,宝宝饥饿时会表现为嘴巴蠕动、头来回寻找乳头,哭闹时已过度饥饿,容易引发吐奶,需及时喂养;宝宝吃饱后会主动松开乳头、眼神平和,此时切勿强迫进食,避免孩子过度肥胖。
哺乳期间,乳母饮食要均衡:每日需摄入500ml牛奶、1个鸡蛋、5两肉类、6两主食、1斤蔬菜,搭配1-2种水果,可多喝素汤少喝荤汤,减少油脂摄入。“乳母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若有贫血需及时补铁。”马彬提醒,常规情况下无需给新生儿喂水,早产儿可在医生指导下添加母乳强化剂,确诊过敏的宝宝,妈妈需避免食用过敏原食物,同时宝宝要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400-800IU,以及铁、DHA等营养素。
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宝宝,配方奶喂养需遵循“按需调整、足量供给”原则。马彬表示,可根据宝宝体重和食欲逐渐增加奶量,一般每次80-100毫升,部分宝宝可达到120-150毫升,每日总奶量需满足140-150毫升/公斤体重,比如3公斤的宝宝,每日奶量应在450毫升以上。
“特殊宝宝要选对配方奶:早产儿需遵医嘱用早产儿奶粉或出院后配方奶;牛奶过敏宝宝可选择氨基酸奶粉或水解奶粉;乳糖不耐受宝宝则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无乳糖奶粉。”马彬强调,配方奶喂养期间,两餐之间无需常规加水,宝宝同样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铁、DHA等。
“即使母乳不足,也建议优先母乳喂养。”马彬建议,部分母乳喂养可采用“补授法”,即喂完双侧母乳后,再用配方奶补充不足的奶量,喂养频率仍遵循按需原则,夜间哺乳1-2次,喂后拍嗝。
护理:
细节决定宝宝健康
除了喂养,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同样关键。马彬从睡眠、卫生、环境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护理指南。
“新生儿睡眠需在关灯、安静的环境中,卧室不宜放置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马彬提醒,要避免养成摇晃哄睡或边吃边睡的不良习惯,尽量建立昼夜睡眠规律,睡前别让宝宝过度兴奋。
睡眠安全方面,宝宝需使用硬质床垫,不建议与家长同床睡,家长疲劳时,尤其不宜夜间看护宝宝。“可使用防惊跳睡袋,或用小褥子卷成鸟巢状固定好,让宝宝安卧其中。”马彬强调,婴儿床上不要放置玩具、抱枕等多余物品,防止堵塞口鼻引发窒息。
睡姿选择上,宝宝可采用仰卧与侧卧交替的方式,仰卧时需让头转向一侧,预防呛咳。“不建议常规俯卧位入睡,若需俯卧,家长必须时刻在旁看护,避免呛奶、窒息风险。”马彬说。
卫生护理要细致,宝宝的食具需每日彻底消毒,可采用煮沸、紫外线、巴氏消毒等方式;皮肤护理以清洁保湿为主,建议每日用清水洗澡,勤剪指(趾)甲,避免宝宝抓伤自己。
“室内要注意通风,保证空气新鲜。”马彬建议,冬季室温保持在24℃—25℃,夏季27℃—28℃,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宝宝脐带未脱落前,需每日消毒两次,保持脐带部位干燥,避免沾水引发感染。
“新生儿1个月是适应外界环境的关键期,新手爸妈无需过度焦虑,只要掌握科学的喂养和护理方法,就能助力宝宝健康成长。”马彬最后提醒,若宝宝出现频繁吐奶、哭闹不止、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