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段炼
全运会的赛场,精彩纷呈,群星涌现。闭幕之际回首,最令人动容的是两位老将。
一位是马龙。
11月20日,当北京队以3:1战胜上海队,37岁的马龙终于填补上职业生涯“最后一块拼图”——全运会男团金牌。虽然他还不会退役,但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显然是“最后一舞”。赛后新闻发布会上,马龙声音哽咽,所有嘱托与不舍,化作一句朴素的祝愿:“好好成长,好好变老。”
一位是苏炳添。
此前他已经表示全运会后会谢幕,但没有马龙那么幸运与完美。当日晚间的田径赛场,“百米飞人”领衔的广东男队在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排名第四,无缘领奖台。赛后,这位36岁的老将表示,今天虽然是一场短暂的告别,但自己不会离开热爱的体育事业。
英雄老去,终有告别的一天。不管是最后的坚持,还是暂时的告别,也不管是完美的收官,还是遗憾地离开,他们都用极致的热爱与坚持,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马龙被亲切地称为“龙队”,是乒坛 “全满贯之王”与“六边形战士”,也是世界乒乓球史上最无争议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他是首位实现双圈大满贯的选手,在世界排名中曾创下连续34个月位居男单第一的纪录,拥有6枚奥运金牌,世界冠军总数达到31个。22年的职业生涯,他在时间长河里,立起一座座“里程碑”。
苏炳添被亲切地称为“苏神”,是突破极限的 “亚洲飞人”,一次次地挑战年龄与身体极限。他共13次跑进10秒大关(合法风速内10次),是标准风速下首位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也是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从伦敦奥运首闯半决赛,到世锦赛接力摘银、奥运接力夺铜,21年短跑征程,苏炳添诠释了何谓“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然而,相较于这些彪炳体育史册的传奇与纪录,更打动人心的其实是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平凡与真实。
在某种程度上,马龙和苏炳添都很难说是天才型选手,没有天赋异禀的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极致”。
马龙不是天生的“龙队”,而是从“鞍山小马”一步步成长起来,曾因输球被骂“没天赋”。2014年前后,他曾陷入深度自我怀疑,甚至当着队友的面落泪:“我为什么要打乒乓球?如果我不打球,我不会那么痛苦。”与同期队友张继科的崛起相比,马龙更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选手。但他的自律,刻进了骨子里。一年到头,他的生活轨迹基本就是宿舍和训练馆两点一线,并且总是来得最早,回得最晚。因此,有人评价他是一个“用刻苦战胜天才的天才”。
苏炳添也不是天生的“苏神”,而是从11秒7的成绩起步,历经无数次伤病与瓶颈,才终于突破10秒大关。他15岁被教练看中时,还是个立定跳远突出的普通少年。里约奥运会后的低迷期,年龄与伤病的双重压力也曾让他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到达极限。30岁时为了突破瓶颈,他毅然推翻十几年的起跑习惯,用半年时间重构肌肉记忆,摔倒了再爬起来。
他们身上传承的,是“长期主义” 的笨功夫。马龙贴球拍的毫米之差,是千锤百炼的精准;苏炳添0.01秒的提升,是无数次起跑、冲刺的沉淀。
这种 “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的努力,是每个为生活打拼的普通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真相。英雄不必天生强大,平凡人也能通过努力创造奇迹。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认真做,是“接纳平凡”的真勇气。
平凡的底色,闪烁人性的光芒。马龙和苏炳添更打动人心的,是他们身上洋溢的真实。他们的真实,藏在人间烟火的生活细节里。
马龙展示出来的,是零绯闻的“模范丈夫”形象,母亲节会给母亲和岳母定制同款礼物,怕岳父母在京生活不习惯,特意学做家乡菜,孩子发烧时毫不犹豫请假陪护。苏炳添则是“负责任大哥”。在团队中,他永远是照顾队友的人;在家庭中,他是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训练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孩子搭积木、讲故事。
他们不参与粉圈文化,只是专注做事,干净做人。在这个热衷于造神又毁神的时代,他们选择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尤其难能可贵。
马龙与苏炳添能成为国民偶像,不是因为金牌数量的堆砌,而是他们身上 “触手可及的平凡”与“不加修饰的真实”——他们是赛场上的英雄,更是生活里的普通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坚持、挣扎与温情。
这是竞技体育潜移默化的变化。从前的冠军,更多地承载着国家荣誉,需要凝聚人心、激励志气,崇高而遥远;而今天的马龙与苏炳添,在延续这份使命的同时,更以平凡而真实走进公众心里,可被感知、可被抵达。
马龙还将在球桌上挥拍,苏炳添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对短跑的热爱,而他们身上的这份真实与平凡已经深入人心。这或许才是体育与明星的终极意义,给普通人的人生提供了一份可参考、可复制的样本。
每经评论员|付克友
编辑|段炼 易启江
上一篇:花园258焕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