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王晓涛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GB6675《玩具安全》系列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11月19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下一步,随着玩具行业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我国玩具行业“将更加有序增长、融合创新步伐更快”,“十五五”期间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全球行业优势地位进一步稳固
我国既是玩具生产大国,又是玩具消费、出口大国。“十四五”以来,我国玩具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何亚琼说:“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持续发力,进一步稳固了我国作为全球玩具生产及贸易中心的优势地位。”
一是玩具行业发展的韧性更强。我国建成了全球最为完善的玩具产业链,生产技术先进、技术工人素质高,产业优势显著,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优质优价的玩具产品。2024年,我国市场玩具零售总额达978.5亿元,比2020年增长25.5%;玩具产品出口额达398.7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9.1%,超四成产品出口美国、欧盟市场。据有关机构测算,预计2025年全年,我国国内市场玩具零售总额将超1000亿元。
二是玩具产品的种类更丰富,质量标准更健全。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玩具产品的品种丰富度实现大幅提升,玩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毛绒、布艺、木制、金属、塑胶等各种材质的玩具产品基本实现全覆盖;益智玩具、智能玩具等创新产品引领潮流新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应用为玩具产品注入新灵魂,显著提升玩具产品交互体验,能互动、能养成、有性格、有记忆的AI玩具深受年轻人喜爱,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道。据统计,2024年我国AI玩具市场规模约246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将增至290亿元。
三是玩具产品更加注重价值体现。近年来,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具有情绪价值、收藏价值的玩具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在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成为玩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24年,我国市场潮流和收藏玩具及周边产品零售总额达到558.3亿元。
从60分及格提升到90分才合格
包括儿童用品在内的消费品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级巡视员冯海沧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从保障通用安全、防范安全隐患、打造精品质量三方面入手,保障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我们密切跟踪并及时研判各类新形态玩具及婴童用品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时启动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确保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能够‘防得住’‘防得准’。”
那么新修订发布的4项《玩具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关键技术指标上有哪些新变化呢?据何亚琼介绍,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防范健康损害方面,增补了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短链氯化石蜡、硼元素等10类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大幅提升对玩具产品中化学类有害物质的覆盖类别,解决小朋友放入嘴里、污染手臂、伤害身体等问题。
在机械物理安全方面,增加了明火装置玩具、食品造型玩具等新产品的技术要求,优化了原标准中悠悠球、充气玩具、吸盘弹射物等细分品类产品的特定要求,强化标准技术要求对玩具产品物理安全的适用性。
在防火安全方面,新增了面具等头戴玩具的阻燃性能技术要求,完善了玩具化装服饰、玩具帐篷等供儿童进入的玩具、软体填充玩具等三类产品的阻燃性能测试方法,切实保障玩具产品的防火安全。
“可以说,新修订发布的标准,相当于以前及格分数线是60分,现在提升到90分才算合格。”何亚琼表示,依据新标准生产的玩具产品可以让孩子们玩得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全。
新版标准积极作用有三
冯海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组织开展新一轮的标准修订工作,主要出于两方面的综合考虑:一方面,强化与玩具产业发展的适配性;另一方面,提升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刚性约束力,是守护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基石。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二级巡视员蔡彬介绍,在玩具产品领域,上一版《玩具安全》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在保障玩具质量安全、规范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玩具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安全风险问题逐步显现,亟需升级标准中技术要求,从严防范安全风险。她认为,本次发布的新版标准,主要产生三方面积极作用:一是提升产品本质安全水平。通过加严化学物质、物理机械安全及消防安全要求,从技术源头有效防控安全风险。二是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以关键技术指标升级为牵引,引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强化质量管控,推动行业加速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三是助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版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最新标准,主要技术要求与国际接轨,为玩具产品打通国内外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