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在传统认知中,科研人办企业常被视为“小众试水”,甚至有观点认为“科学家难成企业家”。
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活动中,证券时报记者近距离观察到,一批由顶尖学者领衔的科技企业正突破人们的传统认知边界,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市场化的落地。
无论是专攻卫星平台和整星工程研发制造的赛德雷特,还是主攻载人轻型飞机、无人机和航空零部件研发的山河星航,抑或是专注于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及微创外科机器人研发的华芯医疗……此次调研走访的17家企业中,多数由科学家牵头组建,覆盖功率半导体、医疗器械、工业镜头、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赛道。这些带着浓厚学术基因的新创企业,正以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执着与远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技术深耕是科研人创业的核心底气。成功的跨界并非盲目“下海”,而是数十年细分领域积累的厚积薄发。山河星航创始人何清华,既是中南大学机电学科带头人,更在通用航空领域深耕20余年。对技术原理的深刻洞察与产业需求的精准把握,让这些创业项目从起步就站在了“技术+产业”的双高起点。
如果说技术积累是科研人创业的“硬基础”,那么思维转型则是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一跃”。在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创业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而是从学术思维向产业思维的跨越。如今的科学家创业,早已跳出“闭门造车”的局限:他们锚定市场需求,在坚守技术可行性的同时,更注重市场适配性。
当然,科研人在创业上取得成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共同赋能的产物。湖南各地针对科学家创业的痛点难点,构建了全周期、多层次的支持体系,比如湘潭在全省率先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模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科学家创业的后顾之忧。
从实验室攻克核心技术,到产业赛道创造市场价值,科学家跨界创业正在重塑创新生态。这种创新,不仅可为地方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国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为新型工业化进程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