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弘靓)11月21日,记者从“‘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专场了解到,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COP15大会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新纪元。5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江河奔流、海晏河清、生机勃勃,人水和谐共生画卷渐次展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全国首批、提名首位的国家公园。论生态系统,这里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江大河,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生态地位无与伦比。论自然景观,这里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自然景观独树一帜。论自然遗产,这里有中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申遗评价中说,可可西里的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论生物多样性,这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84种,二级保护植物11种,被称作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动物所蒋志刚教授说,三江源是欧亚大陆为数不多的可以近距离观察大型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地区之一。
相关评估结果显示,5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植被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持平,生育期延长;草地植被综合覆盖度为36.8%,比试点前增加8.6%。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为92.6,比试点前增加21.8。湖泊面积整体扩张,大于30平方公里的典型湖泊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黄河源头玛多县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千湖之景”再现黄河源头。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多16.6%,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3.7%,每年为下游提供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30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Ι类水质比例接近40%。河湖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好转。
作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国家公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持续恢复,藏羚由濒危降为近危,雪豹由濒危降为易危,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频频现身,黑颈鹤、金雕、大鵟、猎隼、胡兀鹫翱翔蓝天。水域水生生物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保存相对完整,没有遭到人为破坏,长江源头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良”,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