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规划即将扬帆起航,我国正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新征程。在这一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对人工智能寄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8次提及“人工智能”一词,更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在迈向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瞄准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与“人工智能第一城”的目标。然而,当智能转型的浪潮奔涌而至,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北京凭借何种底气脱颖而出,铸就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新名片?答案并非源于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深植于其以系统性布局破解产业共性难题、以场景优势驱动融合创新、以可复制范式输出方案的全面实践。
打造数字底座
筑牢创新发展“压舱石”
“十四五”时期,北京已经稳居“人工智能第一城”,涵盖算力、数据、模型和应用的全栈政策体系已经形成,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十五五”时期对人工智能同样寄予更高期待。“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成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空中楼阁。算力与场景没有充分打通、高质量行业数据流通受阻价值释放难,仍然是横亘在城市发展面前的共性问题。“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成为北京的破局之道。出台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北京不断夯实创新底座,为人工智能提供持续“电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初正式落成的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成为观察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北京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的标杆。
这座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规模达到E级(EFLOPS)的智算中心,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房。作为由北电数智整体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的北京市“3个100”重点项目,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整合了算力、算法、数据全栈人工智能能力和人工智能工具,一站式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业务需求。中心还融合了国产芯片场景适配功能,率先落地行业首个国产算力PoC场景验证平台和“星火·AI原生适配认证”体系,已为10家企业的11款芯片颁发认证,推动人工智能基础产业“强链补链”。中心还以垂类模型矩阵助力医疗、工业、政务等传统产业“升链”;以共性技术平台加速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新兴产业“建链”,解决国产算力商用难、数据价值释放难、大模型落地难等问题。
事实上,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已经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更被赋予了城市数字地标的新内涵——这里融合了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区与科技广场,成为动态映射城市数字脉动的“会客厅”。这里既是算力澎湃的引擎,也是思想碰撞的枢纽,“北京朝阳科学家会客厅”等高端活动在此举办,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前沿课题在此聚集。
这座智算中心也因此成为北京系统性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底座的缩影,体现的不仅是算力规模,更是打通创新要素、构建开放生态的系统能力。这种以坚实底座支撑万千创新的模式,让人工智能像空气一样触手可及,也为北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根植基础设施
让千行百业享受技术红利
有了如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这样的底座为坚实支撑,人工智能才能如同血液般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中。北京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也得以凸显。海量的算力、丰富的模型、活跃的数据与敏锐的资本在此汇聚、碰撞,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通过主动开放教育、医疗、工业制造、城市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场景,北京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全球最丰富的试验场和价值实现空间。开放包容的环境使得一批解决行业实际痛点的标杆应用得以快速孵化并规模化落地,各类创新主体能够在此大展身手。
在服务国计民生领域,人工智能展现出普惠包容的价值。面对医疗领域,以北电数智为代表的“AI新国企”构建了贯通数据要素激活、模型能力强化、场景落地应用的全链条医疗数智化体系。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专病大模型已经落地基层,提升基层筛查能力。在长庚医院,药学大模型正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能力。面对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星火·政务”底座的“乡村振兴幸福大模型”为怀柔区北沟村带来AI助理村支书、网格化治理、文旅助手、健康管理助手等创新应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乡村治理场景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在传统产业升级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正成为提质增效的利器。面向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突破了工业质检效率提升的单点场景,向“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扩展。“星火·工业底座”已经助力装备制造企业与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场景探索开发多种工业应用,在智能合同拟定、智能问答、特种文档撰写等环节实现智能化升级。面向文化创意产业,朝阳区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智算“文化+科技”平台已落地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能够为视听企业提供影视剧本生成、多模态内容创作、数字人驱动等一系列服务,以及从影视内容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到宣传发行的全面支持,为“文化+科技”融合探索新路径。
这些实践昭示着北京人工智能发展已超越单点技术突破的“1.0”时代,进入系统能力构建的“2.0”阶段,为“人工智能+”行动奠定了坚实根基。
从“十四五”时期聚焦技术本身,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人工智能的价值已不再是展示技术的强大,而是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能否深度融合产业、定义流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终赋能人民的美好生活。这种以场景牵引技术、以技术赋能社会的路径,持续强化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地位,也让北京“人工智能第一城”的地位名副其实。
输出系统解决方案
北京经验走向全国
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发展成就。从人工智能底座的超前建设到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北电数智为代表的“AI新国企”助力北京探索出“一地一策、一业一策”的精准赋能理念,通过深度实践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普适性产业方案,适配不同区域和行业的禀赋与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北京系统性地破解了传统人工智能落地模式中应用场景单一、技术支持不足、人才和资本错配等问题,将分散资源高效整合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这套强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北京模式”并非僵化的标准模板,而是基于产业规律的柔性适配能力。这也让“北京模式”得以走向全国——依托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的成功经验,北电数智已启动“星火·佛山”项目,针对当地泛家居、工业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的转型需求,依托本地智算中心提供全链路人工智能方案。与此同时,济南、珠海等区域人工智能底座的布局已经在路上。“北京模式”正与各区域禀赋再创新、再融合,成为北京AI产业扎实而闪亮的新名片。
从超前布局的算力底座,到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再到可复制的范式输出,北京的成功实践印证,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的路径,是一条兼顾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技术先进与产业有效、融合国家战略与市场创新的系统之路。这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关乎我国如何利用规模、制度和创新优势,在智能时代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深刻探索。北京,正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筋骨,以现代产业体系为血肉,以造福人民美好生活为归宿,为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北京方案”。 文/李濛
上一篇:牛河梁遗址:五千年前的文明曙光
下一篇:沙山石塔亮相“如是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