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丽艳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管理处 编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与凌源交界的山梁上,牛河梁遗址宛如一部厚重的史前百科全书,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故事。《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书,不仅是对牛河梁遗址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
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史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堪称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突破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考古证据,中华文明起源被限定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而夏代前的一千年被视为传说时代。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将这一认知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遗址中出土的大型祭祀建筑群(著名的女神庙就坐落其中),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宗庙遗迹。庙内出土的泥塑女性头像,眼嵌玉石为睛,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模拟真人塑造的母祖像,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将辽、冀、蒙交界地带誉为“金三角”,认为在此区域开展考古工作“一定会大有收获”。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成果印证了这一预言。2021年,牛河梁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遗址。
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尤为引人注目。目前已发掘的4个地点共出土玉器183件,包括玉猪龙、玉凤、玉人、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等。这些玉器不仅种类丰富、造型独特,更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墓葬中玉器的数量和精美程度与墓葬规模成正比。这些玉器开创了中国礼玉制度的雏形,为后世商周礼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画册多维呈现红山文明图景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画册的出版,为公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红山文明的视觉窗口。
开篇以“宇宙年历”的创意,将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压缩为一年,形象地展示了牛河梁红山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时间坐标——“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12月31日23时59分20秒,牛河梁红山文化就诞生在这个时间”,凸显了牛河梁文化的古老与珍贵。
画册主体分为“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红山古国”“文明发端”“人文始祖”“祈福圣坛”“古国王陵”“玉礼开端”等章节。“牛河梁遗址”章节,不仅介绍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历程和保护范围,还通过苏秉琦先生“金三角”设想示意图,阐释了遗址在区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玉礼开端”章节则集中展示了各类玉器的形制、工艺及象征意义,配合墓葬出土场景图,直观呈现了“唯玉为葬”的丧葬制度。
画册设计颇具匠心,既有遗址群的全景俯瞰图,也有文物细节的高清特写,辅以考古发掘现场照片、遗址复原图和图表,形成了多维度的视觉叙事。例如,在展示女神庙时,既有遗址平面图、半地穴式建筑结构示意图,也有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熊爪残件、鹰翅残件等文物的特写照片,甚至包括带有指纹印痕的遗弃泥料,这些细节生动还原了五千年前的宗教祭祀场景。
同时,画册注重文化阐释,通过引用苏秉琦等考古学家的观点,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牛河梁遗址的文化意义。例如,对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定位——“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这些权威论述提升了画册的学术高度。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史前考古的空白,更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证据。正如画册序言中所言:“它打破了传统认知的局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遥远的史前时代,西辽河流域就已经孕育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与中原文明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洪流。”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画册的出版,是对这一文化洪流的视觉呈现,也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当代诠释。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申遗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这部画册不仅是一件文化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它让沉睡千年的红山文化走出考古报告,以直观、生动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当读者翻开这部画册,透过那些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在女神庙前虔诚祭祀的场景,能感受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磅礴力量。正如画册后记所写:“也许这就是牛河梁,因为无解,所以魅惑无穷尽。”而这份“魅惑”,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不断追寻文明根脉的动力源泉。(作者为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下一篇:北京打造人工智能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