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钛媒体
当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026财年Q2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明确将“AI to C”与“AI to B”并列为集团核心战略方向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释放:互联网大厂争夺未来生存权的战争,已全面转向C端AI原生应用的战场。阿里近期推出的“千问”APP来势汹汹,正是这场新战役的冲锋号角。
这并非一时跟风,也并非阿里一家的独家判断,表面看是追逐技术风口,实质是关乎未来流量入口、用户心智乃至商业命脉的生死之战。
当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所有互联网大厂都面临同一个灵魂拷问:下一个五年、十年,用户会在哪里、以何种方式、与谁发生交互?答案已经明牌——谁能掌控AI时代的C端超级入口,谁才有资格继续留在主牌桌。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AI生图阿里为何此时全力押注AI to C?
在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吴泳铭详细阐述了阿里的AI双轨战略:在AI to B领域,做世界领先的全栈AI服务商,服务千行百业不断增长的AI需求;在AI to C领域,基于性能领先的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打造面向C端用户的AI超级原生应用,推动AI从千行百业到人人可用。
阿里选择此时全力押注AI to C,背后可能有着多重考量。
从时机上看,大模型技术已经越过早期探索阶段,进入应用爆发前夜。经过两年多的迭代,千问等大模型在理解能力、生成质量及多模态交互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打造高质量C端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竞争格局看,阿里在电商领域的主导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拼多多等竞争者的持续围攻,特别是抖音电商的GMV体量已经逼近阿里核心电商板块,对用户时长与消费决策形成明显分流。阿里亟需新的流量入口来巩固其市场地位。
时针往前拨,阿里的AI战略还主要聚焦在B端,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核心目标是为了服务开发者和企业客户,阿里云在为各行各业提供AI基础设施。过去两年,字节跳动的豆包、腾讯的元宝、百度的AI搜索、DeepSeek等产品已率先在C端站稳脚跟,用户习惯正在形成。如果现在不入局,未来可能会失去一个关键的用户入口。
更为关键的是,AI原生应用正在重塑流量分配规则。谁能掌握新一代AI入口,谁就能在未来的电商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阿里生态内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其发展AI to C提供了独特优势。从电商、支付到本地生活,阿里拥有多个高频消费场景,这些场景可以为AI应用提供真实的数据反馈和用例验证,可以形成“场景-数据-模型”的闭环迭代,不抓紧时间利用,岂不可惜?
AI超级应用:流量革命,对话即界面,入口即价值
未来的线上生态,其核心枢纽将是面向C端的AI超级原生应用,其也将成为流量分发入口和价值传递的枢纽。
这一入口的意义,不亚于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从产品形态看,以Chatbot为主的交互方式是最适合作为AI时代入口的产品形态。这并非简单的交互升级,而是对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重构。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入口的变迁一直主导着产业格局。PC时代,浏览器是第一入口;移动时代,应用商店和超级App成为新霸主。
当年,浏览器与搜索引擎成为PC时代入口,本质是受限于技术——彼时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稚嫩,人类只能迁就机器的“点击-链接”逻辑。而如今,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让“对话即界面”从理想照进现实。
这并非技术决定论,而是人机交互演进的自然结果:人类最自然的交互方式是对话,而非点击、滑动或搜索。
一个理想的Chatbot入口,能将信息获取、服务调用、消费决策无缝整合于对话流中。用户无需跳出对话界面跳转APP,即可完成从“查天气、查资料”到“订餐厅、买东西”的全链路动作。这种“对话即服务”的范式,将彻底颠覆人机交互体验。
掌握AI入口者,将掌握未来至少五年的流量分配权。 国际国内各大巨头已纷纷亮剑,推出集成多模态能力的智能体平台,意图抢占用户第一触点。在移动端红利见顶的当下,AI to C已成为争夺用户时长的核心战场。
然而,仅靠文本“聊天”尚不足以覆盖全场景,还需要复杂任务处理、多步骤决策、情感化交互的短板,呼唤语音、图像、手势乃至脑机接口的多元融合。
未来的超级入口,必然是以对话为核心、多维交互协同的智能体。用“Chat”吸引用户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围绕用户真实生活动线,构建覆盖搜索、社交、电商、本地生活的场景化AI服务网络,彻底打通数据孤岛。
巨头棋局:攻守道殊,场景为王
AI to C战场已形成“两极分化”格局:一端是国际上的OpenAI、Anthropic,国内的Kimi、智谱等原生AI公司,凭技术领先构建模型与开发者生态;另一端则是谷歌、微软、字节、阿里、腾讯、百度等传统大厂,依托海量用户与场景资源,或推独立Chatbot,或加速AI能力嵌入现有产品矩阵。殊途同归,只为争夺用户日常交互的高频触点。
字节跳动:流量飞轮,攻守兼备
字节凭借庞大的内容生态与多元业务场景,牢牢占据“流量”高地。短视频、社交、电商等场景沉淀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为其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独特养料。通过将AI深度嵌入内容推荐、广告投放、直播互动等核心环节,字节构建了“场景驱动数据、数据反哺模型、模型优化体验”的完美闭环。其战略并非单纯追求通用模型性能,而是聚焦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商业转化效率。
豆包App是其战略落地的关键载体。 字节既可利用自身流量优势为豆包导流做大用户池,也可采取守势——毕竟,竞争对手推广其AI产品,仍需向字节购买流量。攻守之间,尽显主动权。
阿里巴巴:背水一战,生态破局
阿里电商业务是其C端根基,也是布局AI to C的核心试验场与现金牛。然而,其C端场景过于垂直封闭,流量处于消耗状态,难以自增长,依赖外部输入。与十年前不同,拼多多、京东、抖音电商的崛起,已使其电商垄断优势不复,尤其抖音电商GMV体量逼近阿里核心板块,对用户时长与消费决策形成强力分流。
阿里必须全力进攻AI to C,打造超级原生应用,通过AI重构流量入口与用户连接方式,打破封闭生态的桎梏,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千问APP的凶猛出击,正是这场背水一战的号角。
百度:技术先行卡位,生态困局待解
百度曾以搜索垄断中文信息入口,却在移动时代逐渐失语。如今“All in AI”的百度,试图通过“文心一言”重构智能时代的入口壁垒。优势在于多年技术积累与搜索赋予的内容理解能力,劣势则在于用户场景单一、生态闭环薄弱。
在体验上,百度搜索与大模型的打通仍有割裂感,传统搜索与AI生成内容尚未完全融合,比如在搜索框输入超过38个汉字后,点击“百度一下”,会触发提示“后面的字词均被忽略,因为百度的查询限制在38个汉字以内”,页面仍以传统链接列表呈现,无法默认调起AI摘要与生成内容。
即便文心大模型在生成能力上持续追赶,仍深陷依赖外部流量输入的困局。百度缺乏字节或阿里那样的高频消费场景支撑,难以形成稳定的数据飞轮。 若不能将AI能力有效嵌入更多生活场景,仅靠搜索延伸的有限交互,终难构建真正的“使用惯性”。
入口之争,终究是场景之争。
腾讯:微信护城河与“反向吞噬”风险
腾讯依托微信这一超级入口,将AI能力巧妙嵌入社交、支付、小程序等高频场景,防御姿态明显。然而,其最大风险在于:当用户习惯通过对话满足“交流欲望”、直接调用服务时,真实社交关系链向新型“Chatbot”工具迁移的可能性。
AI原生的对话入口,若体验足够极致,再通过合适的功能或者场景巧妙地拉动用户现实社交关系进入,则完全可能反向吞噬微信的传统入口地位。
拼多多&美团&京东:务实主义,场景深耕
拼多多对大模型“军备竞赛”兴趣寥寥,貌似深植于其“本分”文化。
其战略聚焦电商主业,AI布局轻量化、场景化:推荐系统、动态定价、物流调度。通过“场景—数据—反馈”闭环,以极低成本快速迭代,在下沉市场持续放大低价优势。在2025年消费复苏、压缩中间成本需求强烈的背景下,这种务实策略还是具有现实杀伤力的。
估计其是想坐岸观火,待自己在电商领域坐上头把交椅时,再行动也不迟。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美团与京东则也类似,选择先集中精力夯实垂类交易场景。美团聚焦本地生活,依托外卖、到店、酒旅等高频需求,强化“位置—需求—服务”即时响应链条,AI技术用于骑手调度、商家推荐与用户意图预测,提升履约效率与体验。京东亦在补足各类垂直消费场景,待江山稳固,再图更大目标。
决胜关键:场景闭环与使用惯性
历史告诉我们,技术领先不等于入口掌控。网景浏览器开创先河,却最终败于微软的系统级整合。当下AI入口之争胜负未定,唯有将AI深度融入用户生活场景,形成“使用惯性”的企业,才能在五年后的牌桌上占据席位。那些看似边
大厂布局AI TO C的核心,在于构建“场景-数据-模型”的黄金闭环。唯有将AI能力植入高频生活场景,才能持续获取真实用户反馈,驱动模型迭代优化,最终形成难以撼动的用户习惯与商业壁垒。
阿里重注千问,只是AI to C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的缩影。这场战争无关技术炫技,而是关乎谁能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超级入口”和“价值中枢”。当“对话”成为新的界面,当“智能体”成为新的触点,大厂们必须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将AI能力注入用户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未来的牌桌上,胜利者不属于拥有最强算法或最大算力的公司,而属于那些最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最无缝融入生活场景、最终让用户形成“AI依赖症”的巨头。
没有场景,模型是无源之水;没有数据,场景是空中楼阁;没有模型,闭环无法智能化。阿里的电商场景+千问+服务生态,可能是闭环;字节的内容场景+豆包+商业中台,可能是闭环;腾讯的社交场景+混元+小程序,也可能是闭环。
谁的闭环跑得更快、更密、更高效,谁就能率先让用户产生"问AI比打开App更方便"的依赖感。
五年后,我们有一定概率会看到这样的格局:1-2个独立的AI超级应用(可能是字节豆包、阿里千问、百度文心)成为一级入口,承载60%以上的用户需求;微信通过"AI化"守住社交基本盘,成为二级入口;拼多多、美团、京东则作为专业化服务插件,嵌入各大AI生态,成为"隐形冠军";Kimi等大模型“小龙”转型为AI技术服务商,或在特定场景割据一方,或被拼多多、美团、京东并购整合;而剩余的市场缝隙中,新兴势力将以垂直场景破局,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AI助手将逐步渗透。用户不再主动选择应用,而是被智能体主动服务,需求在产生瞬间即被预判并响应。此时,数据流动效率决定模型进化速度,生态协同能力成为竞争护城河。
吴泳铭在财报会上那句"推动AI从千行百业到人人可用",既是愿景,也是警示——如果人人可用的AI不是你的,那未来的千行百业也将与你无关。
对今天的互联网大厂而言,卷AI to C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必修课。
牌桌上的座位有限,现在不卷,更待何时?(文|老马商业评述,作者|马金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