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亲人的思念,苏轼首次前往济南,此行是他赴任途中绕道看弟弟苏辙。据南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表》载:“熙宁九年,先生年四十一在密州,迁祠部员外郎,十二月就差知河中府,已而改知徐州,在潍州度岁”“熙宁十年,先生年四十二,元日发潍州,由济南到京师,住关城外”。1076年底,苏轼罢密州,赴开封复命。在潍坊过完年后,他于元日这天从潍坊出发,奔赴济南。
□张向阳
“闻济南多甘泉”
苏轼和苏辙已经离别七年之久。头一年的中秋节,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想念弟弟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苏轼申请到密州就任是为了离弟弟近一点,济南距离诸城有200多公里,在今天几个小时就到了,但在那个时代,走一趟可能要十天半个月,实在不可能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苏轼比苏辙大两岁,苏辙18岁那年,与20岁的苏轼同科高中进士。《宋史·苏轼列传》记载:宋仁宗看了苏轼、苏辙的试卷,非常高兴,回到后宫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儿孙得两宰相矣”。哥俩不但才学出众,聪慧过人,感情还相当好。苏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武昌九曲亭记》中写道,少年时“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从小就跟着哥哥读书,从没有离开过一天。跟着苏轼去游玩,不论是爬山还是过河,哥哥总是提起衣襟、挽起裤脚先上。苏轼也曾说苏辙“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兄弟二人可谓伯歌季舞,丰神毓秀。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夏,35岁的苏辙从颍州学官到济南转任齐州掌书记,直到熙宁九年十月任满,苏辙宦居济南三年多。选择来济南是因为他对济南早有钦慕之情,尤其向往济南的泉水之胜,他在《舜泉诗并叙》中写道:“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写了对济南甘泉流水的思慕,“历山岩岩,虞舜宅焉。虞舜徂矣,其神在天……泉流无疆,有永我思。”虽然虞舜已经逝去,但他的贡献和精神永存人间,就像历山清泉源远流长,滋润着大地和人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山东还是圣贤故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显然对苏辙有极大的吸引力。
苏辙来齐州时,曾巩刚刚离开,赴任襄州知州,假如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二人能在此相遇、共事,在济南城史上该是一件多么荣耀的风雅盛事啊。幸运的是,苏辙在济南先后与李师中、李肃之、李常三位齐州太守共事,这三位都是被王安石排挤下来的官员,他们意气相投,公务之余,常结伴出游,汲泉煮茗,酬答唱和。在济南,苏辙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其中题咏济南风物的诗歌有几十首,在大明湖看湖民打鱼、踩藕,采摘芡实,在趵突泉听涛,游鹊山湖……他的足迹和诗歌留在了济南的山水之间。
熙宁七年(1074),苏辙的幼子苏远在济南出生。因为是虎年,苏辙为其取乳名为“虎儿”。正在赴任密州途中的苏轼听说后,写下《虎儿》一诗祝贺。弟弟苏辙属兔,苏东坡开玩笑说“老兔”竟然生下了一个“老虎”:“旧闻老蚌生明珠,未省老兔生於菟……”诗中对比於菟(老虎)的勇猛与蟾蜍的迟缓,赞颂虎的勇猛精神,表达对侄儿的期许,也隐含对苏辙坎坷仕途的感叹。
熙宁九年(1076)九月,苏轼写下《画堂春·寄子由》,上片回忆当年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下片抒写了兄弟离合的情思。“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柳花纷飞,金色的麦浪随风摇摆,柳湖如新镜,小舟双棹齐飞如穿梭……天色渐晚,暮霭沉沉,眺望远方的济南被层层暮云遮住视线,表达了心中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离愁别绪。
终于来济南了,这里的明山秀水宛如江南,齐鲁民风厚道淳朴,温暖了这位身世浮沉的宦游人。
美景写真“春好雪初晴”
苏轼到达济南是熙宁十年(1077)正月,大雪之后。这是一幅让人感动而有些凄凉的场面,“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夕阳余晖洒在济南城外,苏轼远远看见三个侄儿站在泥泞的雪地里,恭候伯父大人的到来,一家人终于见面了,团聚的欣喜之情赶走了旅途疲惫和严寒。遗憾的是,苏辙恰好离开济南进京述职,兄弟俩擦肩而过,济南文坛错过一场“星月交辉”的雅事。直到熙宁十年(1077)二月底,兄弟二人才在河南濮阳见面。
好在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是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舅父,也是苏轼故友。在《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中,苏轼向老友倾诉初到济南时的窘态:“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剩作新诗与君和,莫因风雨废鸣晨。”破衣旧袍,骑着瘦马,就像在北海饮雪吞毡的汉代苏武,慨叹宦海沉浮,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年前,苏轼离开杭州去密州赴任,李常恰好任湖州太守,在湖州有过一次酣畅的相会。苏轼此次来济,李常又为齐州太守,依然还是东道主。“夜拥笙歌霅水滨,回头乐事总成尘。今年送汝作太守,到处逢君是主人。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相从继烛何须问,蝙蝠飞时日正晨。”老友的热情款待令苏轼感到温暖,苏东坡以豪放自如的笔触和深沉思索,表现了人生沧桑遭遇和朋友聚散的梦幻之感。笙歌之夜奏响雅乐之音,如霅水(今浙江杭州的东苕溪)之滨的美景一般,使人沉醉其中。回首往事,快乐的时光皆化为尘埃,人生聚散离合,恍若梦境……苏轼发出人生聚散如梦、乐事成尘的感慨。
苏轼对这次济南之行印象极深,一个多月的时间,李常盛情款待并陪苏轼赏槛泉(趵突泉)、游龙山,即景赋诗,相互唱和。苏轼观赏了槛泉旁的梅花,槛泉亭上尚有一层残雪,苏轼“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自书年月,笔法遒劲,枝干虬结,如龙翔凤翥。盖一时精思神会,浑然天成,非世间画工好手所能”(清冯云鹓《济南金石志》卷四)。槛泉位于寺丞刘诏家庭院内,苏轼游槛泉应刘诏之邀在墙上画下“枯木一枝”(一说是写下这四个字),后来刘诏让人刻在石头上。金大定年间,这通石刻辗转到了禹城文庙中。明代时,由于慕名传拓的人太多,当地小吏怕得罪人,就把刻石扔进井中,碎成了数块。后来,有人捞出碎石比着笔迹制成木版,却失去了原版的神韵。
苏轼难忘槛泉之游,在诗文中多次提及。他深情回忆这段经历:“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在《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一诗中,回忆起在趵突泉畔折花的场景:“还把去年留客意,折花临水更徘徊。”元丰二年(1079)的《次韵李公择梅花》一诗中写道:“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抒发了对友人清高品格的赞赏与共勉之情,以及羁旅生涯中的思念。听着春天鸟儿清脆的鸣叫,心中涌出几分愁绪,梅花映衬着清泉,散发出清新宜人的香气,苏轼畅游之际在发髻上插花一枝,兴致很高。济南有用泉水做豆腐的传统,苏轼极喜食济南的泉水豆腐,留下了“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的绝句。
他们还同游章丘龙山,800多年后的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这里发现了城子崖遗址,这里成为4000年前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苏轼作《阳关词》:“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描绘了济南春雪初晴,明媚春光初照的美景,自然意象与离愁对比,形成含蓄深沉的感情色彩。大雪之后放晴,苏轼心中豁然开朗,心情喜悦,马蹄轻盈,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也调侃老友不要忘记曾经为他唱过“阳关肠断声”的江南霅溪之畔美丽歌女,不要忘记江南故里,以反衬济南春好、龙山秀美的迷人景象,寄托对友人的劝慰与别情,这首诗成为济南初春最美好的写真。
提笔挥墨“读书堂”
二月初一,苏轼来到王舍人庄的张掞老宅凭吊先贤,挥笔写下“读书堂”三个榜书大字。
张掞,字文裕,齐州历城人,进士出身,是北宋时期历事三朝的重臣,张掞的哥哥张揆在文坛也很有名气,张揆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等职务,后加翰林侍读学士。张揆性情刚正狷介,为官清正,以品德学识著称于世。
此时,张掞已故去三年。苏轼曾作《张文裕挽词》:“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空推德业余。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这是对张掞才华和德行的景仰与敬重,也期望这种美德嘉行能在张家流传下去。
当时苏轼文章书法已经名贵天下,张家视“读书堂”三字为珍宝,随后即刻石为碑。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还曾看到并记录在《济南行记》中:“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后来石刻被埋入地下。明万历初年,村民建房时挖出了“读书堂”碑,运到明府城里的历城县学,后又被移进县学文庙大成殿内。如今“读书堂”碑刻已不知去向,仅有拓片存世,现在山东省图书馆和济南市图书馆可以见到复刻的“读书堂”牌匾。
苏轼在济南还见到了奇人吴复古,吴复古,字子野,广东汕头人,淡薄功名,辞官不做,志在山水,回故乡当了一名道士,宋神宗特赐他“远游先生”的称号。苏辙在济南时,见到吴复古后写下《赠吴子野道人》:“食无酒肉腹亦饱,室无妻妾身自好”。
吴复古与苏轼早有书信往来,但一直未能谋面。熙宁二年(1069)吴复古游登州(烟台),在海边找到12块奇石带回汕头,后来苏轼把这个奇人寻访奇石的故事写成小品文《北海十二石记》。这次他们在济南首次会面,研讨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与养生之道,苏轼十分赞赏吴复古的养生观点。苏轼写下《问养生》:“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安则静,和则顺。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与吴复古常有书信来往、诗文唱和,吴复古还专程到黄州去看望他。
吴复古如闲云野鹤一般,飘然若仙时隐时现,元祐八年(1093),吴复古去京师再会苏轼,苏轼后半生被贬流落在江南、惠州、琼州等地,吴复古又多次去看望他。在惠州,吴复古一住就是三个月,后来还不远千里去海南岛看苏轼,传递有关时局和苏辙的消息。元符三年(1100年),他听说苏东坡遇赦复官,寻欲会晤,从番禺到清远峡时因病去世,终年96岁。苏东坡很伤心,为他作《祭子野文》:“问以后事,一笑而麾。飘然脱去,云散露晞。”挥手一笑,毫无留恋,如云露消散一样飘然离去,超脱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