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扎根西部办大学 奋力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
创始人
2025-11-28 06:50:34
0

兰州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聂磊

兰州交通大学建设发展史是一部教育报国、信念如磐的奋斗史。

1958年,根据国家铁路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决定在兰州创办新中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院校——兰州铁道学院。学校由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的主干系科成建制迁入兰州组建而成。国之所需,我之所向。建校之初,以铁路领域知名学者林达美、沈智扬、胡春农、孙祺荫、张殿执等为代表的京唐两院340余名专家学者,响应党的号召、怀揣报国热情,扎根西北、艰苦创业,将百年交大“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两严”传统熔铸育人血脉,奠定了学校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根基。进入新时代,学校主动对接交通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投身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主动服务“四强”行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多年来,一代代兰州交大人始终践行“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成功跻身省部共建高校行列,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国内、在西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和运维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

在传承弘扬精神中塑造时代新人

学校老一辈教育家扎根西北开启创业征程。他们是学科体系的开创者与建设者,系统构建学科专业体系,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科研方向的引领者与实践者,计算机技术在铁路运输的应用、轨道结构与线路维护关键技术、有线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等优秀科研成果为学校确立了“科研服务行业”的优良传统;他们是精神传统的塑造者与发扬者,他们展现出的“扎根西北、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品质,构成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血脉基因,是兰州交通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全力构建蕴含交通特色和行业特色、彰显办学底蕴的文化育人途径。依托校史馆、全国铁路科普基地、国家北斗科普基地等育人平台,深度聚融“西迁精神”“天佑精神”红色基因,构建集思政课、党团活动辅导课、专业教育渗透课、校园文化熏陶课、“教管服”协同育人课、校长公开课于一体的“六课并举”育人体系。通过创建思创融合课程体系、开设无边界思政大课堂、开展红色基地实践活动以及举办“思政大课堂”“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型原创情景系列剧”等系列活动,将精神传承内化为师生热爱铁路、扎根西部、报效国家的行动自觉。近年来,获评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3人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全国铁路五四红旗团委、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干部、甘肃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17项。先后有4名校友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9名校友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名校友获“2023年中国力量十大年度人物”。

在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中构建人才培养高地

兰州交通大学建校67年来肩负起为西北铁路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尤其是西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变迁。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师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席北斗等为代表的近30万名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充分彰显了在西部地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守行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学校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经济等前沿专业,推动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建立了从运输组织到运营维护全领域、优势工科卓越—轨道交通特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模式,从高职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层次、适应西部轨道交通领域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与对口支援高校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联合培养取得实质性成果,交通运输、铁道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等4个专业可在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上同时加盖两校印章。优化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主动对接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育人成效明显。牵头或参与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对应的15个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与《华盛顿协议》21个成员国互认学历。荣获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2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轨道交通相关的22个优势特色专业全部入选。毕业生每年签约轨道交通行业约40%,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备受行业龙头和大型企业的青睐。

筑牢区域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打造了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新能源与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电子信息等5个“1+X”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及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专业。积极开展学科竞赛,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励1300余项。其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总决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23项。获批甘肃省“新工科”建设高校和9个“新工科”“新文科”示范专业。学校每年有80%的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超过60%的毕业生主动选择服务西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其中超过25%的毕业生留在甘肃,成为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在服务西部振兴中推进一流学科突破工程

实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大机遇。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挥甘青宁新蒙藏6省区唯一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优势,理论与技术并重、管理与服务融合,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强学科平台,科研育人成果丰硕,生源质量和国内外影响逐年提升。

凝聚全校之力建一流学科。整合建设“智慧+交通”特色交通运输学部,秉持深耕理论、精耕技术、细耕管理、智耕服务的理念,紧密结合西部六省地域特点和交通发展需求,形成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理论与技术、西北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提升与服役安全、轨道交通载运装备系统动力学与智能运维、轨道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轨道交通列车安全控制与智能运维、寒旱地区交通测绘信息理论与技术、交通工程绿色低碳建造与运维等多个特色学科方向。一流学科突破工程连续两年高质量通过省教育厅考核。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的院士和专家一致认为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总体建设水平接近国家“双一流”学科水平。紧盯一流学科建设总目标不动摇,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分层推进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增至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在“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6个学科上榜,学科整体实力稳步上升。

立足西北与行业书写一流篇章。依托包括“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内的8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甘肃交通运输发展,聚焦智能轨道交通、重大铁路工程项目、低空经济技术、绿色智慧公路交通等领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参与了青藏、川藏、兰新、兰渝、宝兰、陇海、中兰、中老、雅万、匈塞、亚吉、蒙内等逾百个国内外重大铁路项目的科研攻关,为甘肃完善铁路网络、加密公路网络、优化都市圈及城市组团交通体系提供技术智库、规划设计、咨询服务,解决了铁路交通地理信息多尺度表达的问题,在高原、高寒、高烈度地区铁路建设运维中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主动服务“四强”行动,充分发挥新能源、新材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物农药、盐碱地改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领域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催生了超高性能混凝土轻型化铺装材料、高精度北斗监测技术、高效太阳能材料、世界首座50兆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系统并网发电等优秀科研成果。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其中,“青藏铁路工程”解决了青藏高原冻土世界性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近五年,获省部级及国家级学协会二等以上科技奖励83项。其中,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和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拓展办学格局

学校是甘青宁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深度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教育对外开放。

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平台。学校是“‘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建成北马其顿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孟加拉国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基地2个国际合作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高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授权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近期,成功获批与匈牙利塞切尼·伊什特万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

塑造“留学兰交大”国际教育品牌。学校拥有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授权的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平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着力构建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合订单班培养、来华留学生培养在内的国内外学生国际化培养,为蒙内铁路、匈塞铁路、中老铁路等国际铁路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输送大批国内人才,为4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人才。承担了土库曼斯坦国立通讯学院青年教师、孟加拉国电力人才、中泰铁路技术教育等教育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2025年,国际教育成果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的“学在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管理典型案例。凭借标准化的考务流程、严谨的质量管理、高度的服务意识,学校连续4次在世界中文大会上荣获“国际中文教师证书优秀考点”殊荣,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语言文化深度交流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作出贡献。

高质量实施外专项目。建有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站1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铁路车务智能全景化仿真实训系统,已在中国超过1500个铁路车站应用,并应用于中老铁路和几内亚铁路;非洲铁路隧道运营通风技术解决了几内亚超长铁路隧道的通风难题;列车运行安全保障系统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精准对接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聚焦环境特点、施工难点、运维安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铁路科研合作与技术服务。

面向未来,兰州交通大学将始终以服务甘肃、服务行业为己任,奋力谱写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崭新篇章。

相关内容

想留在牌桌上,大厂们必须要...
来源:钛媒体当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026财年Q2财报分析师...
2025-11-28 07:21:17
2000亿市值央企巨头,“...
A股市场再现“A拆A”。11月27日晚,中国中车公告称,拟分拆所属...
2025-11-28 07:21:12
2025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
11月26日,北京,2025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会场外,工作人员弹...
2025-11-28 07:21:06
南宁市入选人力资源服务业与...
  本报讯(记者余秋兰)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人力资源服务业...
2025-11-28 07:20:57
改造遇美好 荒地变乐园
    居民在南宁恒大名都小区前的口袋公园打球。    本报记者韦...
2025-11-28 07:20:54
第十一期“洪城夜话”活动举...
  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赵丹)近日,2025年第十一期“洪城夜话...
2025-11-28 07:20:45
瞄准盈利目标 新势力车企多...
  瞄准盈利目标 新势力车企多路线突围   本报记者 刘 钊  截...
2025-11-28 07:20:40
江西多地基层代表共议社区发...
  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毛家组...
2025-11-28 07:20:35
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形象
  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11月27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
2025-11-28 07:20:29

热门资讯

想留在牌桌上,大厂们必须要“卷... 来源:钛媒体当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2026财年Q2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明确将“AI to C”...
2000亿市值央企巨头,“A拆... A股市场再现“A拆A”。11月27日晚,中国中车公告称,拟分拆所属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
2025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举... 11月26日,北京,2025青年国潮品牌共创大会会场外,工作人员弹奏一款生成式AI吉他,并与一台机器...
南宁市入选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   本报讯(记者余秋兰)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名单,南宁...
改造遇美好 荒地变乐园     居民在南宁恒大名都小区前的口袋公园打球。    本报记者韦静 摄  球场上,中青年人打球锻炼...
第十一期“洪城夜话”活动举行   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赵丹)近日,2025年第十一期“洪城夜话”活动举行,邀请部分文旅企业代表齐...
瞄准盈利目标 新势力车企多路线...   瞄准盈利目标 新势力车企多路线突围   本报记者 刘 钊  截至目前,零跑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
江西多地基层代表共议社区发展   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毛家组村民  东湖区百花洲街道火神庙社区...
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形象   本报讯(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11月27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松殿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深...
广西北海通报渔船起火 【#广西北海通报渔船起火#】#北海渔船起火无人伤亡# 据北海日报,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政府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