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邓亮 胡灵萍 见习记者 高洁 整理
11月26日,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制定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全面推动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地位更加彰显,全力呈现共同富裕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域实践的生动图景。
11月27日,中共衢州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全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十四五”时期,衢州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市域试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升,全域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郑建忠答记者问时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和民生“夯基工程”,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灵活就业与新就业形态发展。实施创业驱动就业行动,打造就业创业综合体。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化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工人市民化改革,完善全周期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优化区域教育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深化义务教育教共体集团化办学,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覆盖,推进“县中振兴”,办好特殊教育、专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五统筹”改革,提升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
三是高质量建设健康衢州。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扩容提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深化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急诊急救、血液保障和应急能力。推进活力体育城市建设,开发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空间。办好浙江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第十二届残运会。
四是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养老保险参保人群范围,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推进长护险提质扩面。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提质。推进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特困人员等救助供养标准市域统一。推进救助区域中心化国家试点落地见效。
五是高水平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完善儿童友好设施建设,丰富儿童文化体育供给;实施“衢青春·创未来”系列行动,健全青年就业创业困难帮扶等工作机制。推进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迭代升级助老“三件事”。
加快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
衢州是国家最早布局的工业基地之一,有着近70年的工业传承与积淀。“十四五”以来,衢州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深化“五链”融合系统打法,在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姜良米介绍, 主要成效概括起来可体现在三个“新”:
规模质效跃上新台阶。打造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跨越2个千亿台阶,去年突破300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今年可实现千亿突破。
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持续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成功引进了百亿级制造业项目15个,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超1500亿元,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7.4%。
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果。坚持“培大育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新增上市公司16家,总数达到22家;新培育营收超百亿企业4家,一道新能源连续两年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373家、国家“小巨人”企业44家。
姜良米表示,“十五五”时期,是衢州从“爬坡追赶”进入到“进位赶超”的关键阶段,我市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加快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规模质效再跃升。坚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以“跨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制造业百强阵列”为目标,以“五链”融合为工作抓手,全力推动工业提档升级,加快向新型工业化迈进,每年实施200个以上亿元制造业重点投资项目,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二是推动集群建设再加速。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持续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打造具有更优质效、彰显衢州特色的“612X”产业集群, 力争到“十五五”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1个,300亿级产业集群2个,200亿级产业集群1个,全力打造百亿级未来产业。
三是推动创新驱动再发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力争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5%左右,其中六大产业链达到4%以上,建立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50个,每年引进人才项目50个以上,产业创新动能实现新的跃迁。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秦财华答记者问时表示,“十五五”时期,将紧紧围绕“建成‘山区特质’生态高效农业典范”这一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富民增收为根本,着力构建“数字引领、三产融合、生态增值、价值提升”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力争到203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保持在3.5%以上,推动农业从“单链发展”迈入“全链融合””,打造具有衢州辨识度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620X”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双柚”、油茶、茶叶、清水鱼、家禽、衢菜等6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县(市、区)做强20条,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并积极培育若干个特色未来产业。构建以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骨干、市级“一县一园”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园区“雁阵”,力争在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
打造 “五链五端” 产业生态。以 “五链”融合为抓手,生产端、加工端、流通端、供应端、销售端同步发力,主攻科创与市场两大重点领域。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机、数字农业三大方向,深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力争在渔业育种、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主动推动“衢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畅通农产品“出海”通道。
培育主题产业园区融合场景。以诗画风光带为主轴,深入推进田园变花园、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重点做强“双柚”、清水鱼、鱼子酱等主题产业园区。全市域布局打造“情绪乡村”“共富庭院”“衢州味道工坊”等小而美场景,推动乡村业态向景区化、场景化、体验化方向演进,持续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实施“百千万”产业富民工程。深入推进百家龙头企业共建共享引领、千名青年入乡示范、万名农民素质提升三大行动。重点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四金”多元增收渠道,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利益分配模式。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系统开展“数字农人”培育、“乡村CEO”孵化、“跨界融合实训”等精准培训,带动小农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文建介绍,扩大有效需求、推进高水平开放,事关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衢州始终坚持一手抓开放、一手扩内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消费稳根基、强韧劲。
“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我们坚持扩大内需、高水平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在消费拉动、开放带动上再加力,在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再突破。
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全力打造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一是抓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衢州综保区、衢州水运口岸高质量运营,深化“区港联动”“跨关区互认”。二是抓主体壮大,持续推动外贸企业培大育强,深入推进“百业设点、千企拓市、万人出海”三大行动。三是抓“五外”联动,推动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以外贸、外资、外经拓展提升开放合作空间,以外包、外智吸引集聚人才、科技要素。四是抓环境提升,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开放环境。
另一方面聚焦聚力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以南孔文化为底蕴、守信有礼为内核、鲜辣美食为标志、青年潮玩为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一要构建“东西南北中”的多元消费空间格局,中部以衢州古城为核心,打造城市文化休闲区;东部发展短剧经济、国潮消费、沉浸式娱乐等青年业态;西部建设城市商务会客厅和数字经济消费地;南部推动专业市场城转型升级;北部发展越野、骑行、康养民宿等业态。
二要打造新业态,优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商品消费焕新升级、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深入实施“衢菜百亿”工程,系统化构建产品体系、地标化打造消费场景、品牌化举办美食活动。
三要推出新制度,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落实带薪错峰休假,迭代升级促消费相关政策,推进商文旅体健融合发展,真正“让百姓得实惠、让商家得效益、让市场旺起来、让消费强起来”。
以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衢州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五年。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毕四东答记者问时介绍,我市以“五链融合”为核心战略,涌现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城市创新能级实现历史性跨越,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破局成势,核心创新指标实现弯道超车,创新主体与人才队伍量质齐升,科技体制改革打造“衢州样本”。
根据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我市优势科技资源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十五五”时期将全力打造“四个地”,分别是全国氟材料科技创新高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优选地、全省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四省边际科技创新策源地。主要举措分别是:
打造全域联动创新空间格局。以四省边际科创走廊为核心载体,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浙中科创走廊,完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全域创新、开放协同”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战略力量。以打造四省边际科技创新策源地为目标,统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矩阵。
建设四省边际科创人才发展高地。加快汇聚一大批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引育生态,做优增值化服务,营造高品质人才新生态。
开展科技企业集群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形成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的企业梯队。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瞄准六大标志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催生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系统构建市场导向、供需匹配、运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优选地。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链,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潜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