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将各类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打造12345热线“一号对外”的政务服务“总客服”,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政务服务,进一步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畅通为企为民服务渠道。(详见本报11月20日04版)
从“多号并存”到“一号总管”,从“限时服务”到“7×24小时人工响应”,这些变化将使得政务服务更贴近民心。当前,由于政务服务热线分散,群众常陷入号码难记、电话占线、节假日无应答的困境,甚至接通后问题仍在部门之间来回空转。此次《办法》推动各类热线归并至12345热线,实现“一号对接”,群众无论咨询、投诉或提建议,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即可通办。这不仅是简单的热线号码整合,更是政务服务理念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的升级。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全天候人工服务,它打破了部分热线“朝九晚五”“节假休息”的局限,实现“群众有呼,服务必应”,有效破解“下班无人接”“节假日无处可诉”的难题。随时在线的服务模式,将使得政务服务更具温度。
《办法》在办理机制上的创新也颇具亮点。针对复杂诉求,组建多部门协同的疑难工单小组,推动“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如此一来,打破部门界限,避免了推诿“踢皮球”;同时明确规定咨询类3个工作日、求助类5个工作日、投诉举报类10个工作日的办结时限,超时需作出说明,让群众服下“定心丸”。量化标准让服务可预期,防止问题“悬而不决”。
好政策重在落实。全天候人工服务令人期待,但要避免群众电话前“话务员忙”的煎熬等候,这就需要强化后台保障:确保话务人员配备充足,特别是夜间与节假日;加强专业培训,使“总客服”能够精准解答各领域问题,提升服务体验。
工单办理质量应追求“办得满意”,而非程序上的“按时办结”,需完善回访评价机制,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核心标准;对反复出现的问题,主动排查根源,从根本上解决,杜绝形式化“一次性回应”。部门协作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可将工单响应速度、解决实效、满意程度纳入考核,通过有效监督推动各部门履职到位。此外,当群众的诉求归集到一个平台,在整合过程中,也要筑牢数据安全和群众隐私保护防线。
更深层来看,12345热线不应只是问题“受理端”,更应成为治理“风向标”。受理来电,通过大数据分析高频诉求,精准识别民生痛点与治理盲区,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施策”转变,这也是政务服务热线的更高价值所在。
《办法》出台是良好开端,实践检验才刚刚开始。从“分散查询”到“一号通达”,从“定时服务”到“全天守候”,从“弹性办理”到“限时办结”,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热线整合的成效,还需在落实中不断完善,补齐短板。及时回应每个来电,认真处理每项诉求,让12345热线深入人心,成为群众与企业信赖的“暖心线”。
(常智)
上一篇:云南“铁路+文旅”亮点纷呈
下一篇:科技赋能阅读 创新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