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未来五年怎么干?湖北明确了总体目标。
11月22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会上披露,湖北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于11月21日在武汉胜利召开,全会全面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了“十五五”时期湖北发展目标,系统部署了12个方面重点任务,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任务,确定了未来五年湖北发展的总体目标: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陈宏斌表示,“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就意味着“基本建成支点”,保持了湖北支点建设战略部署的连续性、稳定性,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围绕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湖北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系统谋划,总的考虑是深入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力争在“五个高”上取得更大成效。湖北坚信,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扎扎实实地实施好湖北“十五五”规划,就一定能够推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强国复兴伟业作出湖北新的更大贡献。
划定未来五年发展核心路径
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湖北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经济总量先后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顽强拼搏、砥砺奋进,顶住世纪疫情严重冲击,有效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取得显著成效。
全会立足“两个大局”,科学分析“十五五”时期湖北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把握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位势、转型趋势、综合优势、发展态势;深刻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聚力突破、全面提升的重要阶段,是推进支点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具体来说,处于战略地位整体跃升期、高质量发展关键转型期、综合优势系统重塑期、基本建成支点加速冲刺期。其中,支点建设聚力突破、全面提升、取得决定性进展,是“十五五”时期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四期叠加”是“十五五”时期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陈宏斌指出,这是今后五年湖北谋划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重要依据。
全会基于对“十五五”时期湖北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把“国家目标”与“支点定位”有机结合,提出湖北“十五五”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湖北发展总的战略要求和工作主线。同时,对标国家“十五五”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湖北发展基础、条件和趋势,从7个方面提出了湖北“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这是确保到2030年支点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前进坐标、衡量标尺。
全会系统部署了12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网络扩容提质,完善现代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湖北;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湖北。这些重点任务,是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对推动支点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具有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
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协同发展
本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围绕区域经济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问题,14个重大项目、11项重大工程、21项重大行动写进了《建议》,为未来五年湖北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建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作出“深入实施区域联动战略”等系列部署。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鲁宇清表示,《建议》充分考虑湖北历史传承、基础条件、发展趋势,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区域发展联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战略协同、要素融通、产业融合,推动形成更加均衡协调、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重点做好“强核、壮圈、带群、兴县”的大文章。
《建议》坚持极核引领,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支持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在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方面,《建议》作出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组团发展,促进“金三角”协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等三个方面部署。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建议》从联动鄂湘赣“邻里圈”、联动中部地区“朋友圈”、联动区域战略“发展圈”等三个层面进行全面贯彻。
《建议》还提出,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万奎介绍,面向未来五年,湖北将深入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产业发展矩阵、企业梯队矩阵、空间载体矩阵,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做强“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推进五大任务。推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深化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行动,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世界存储之都,发展壮大智能经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促进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共进;深化产业链群协同提质,加快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雁阵梯队培育行动,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创建高端装备、大健康、现代磷化工循环产业等国家级产业集群。
湖北四大亮点打造农业盛会
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发力。
11月23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湖北农业博览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宣布,2025湖北农业博览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农博会以“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主题,全面展示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果,推动品牌传播,促进产销衔接,提升消费体验,努力打造一届“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全民共享”的农业盛会。
本届农博会,湖北系统谋划、精心布展,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质量建设、品牌培育、改革驱动五个维度,凸显综合性更强,科技感更足,影响力更大,互动性更强四大亮点。
湖北农业博览会本周开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本届农博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湖北系统谋划、精心布展,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质量建设、品牌培育、改革驱动五个维度,凸显综合性更强,科技感更足,影响力更大,互动性更强四大亮点,向全社会展示湖北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最新成果。
据介绍,本届农博会展示面积为6万平方米,按照“一核四区”布局,共设6个展馆、16个展区。“一核”即省级综合展区;“四区”包括市州展区、产业展区、外省展区和功能展区。目前,招展组展工作已基本完成,近2000家企业参展,超过200家全国大型采购商和渠道商将齐聚武汉,共谋合作、共话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始终是农博会的核心功能和重要目标。湖北农博会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主题,在招商招展、人气聚集和消费带动方面,围绕“聚资源、搭平台、促交易”,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本届农博会立足湖北、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按照“省市县联动、全链条展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整合资源、系统联动,打造集成果展示、贸易洽谈、技术交流、品牌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8个特色展区和8个功能区,展示的内容涵盖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多个环节,涉及科技、金融、文化多个领域,集展示展销、交流合作、宣传推介于一身,推动湖北农博会加快向区域性农业综合展会迭代升级。
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5年以来,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协同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部门,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先后推出多个政策文件“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和“激活”农业信用价值,形成“信用+产权”双轮驱动模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全省“两农”信用贷款共发放20.76亿元。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深化政策宣传,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契合度更高的专属信贷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培育功能,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加速器”。近年来,湖北将推进农业企业上市作为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上市后备“金银种子”企业库,进行点对点、全周期的培育辅导,全力推动农业企业加快上市进程。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家涉农上市公司,累计储备省级涉农上市后备“金银种子”企业合计133家。
下一步,湖北将抢抓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和支持消费企业上市等政策窗口期,加强农业上市后备企业摸排挖掘、跟踪培育,引导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加快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引导农业企业梳理盘点整合优质底层资产,利用REITs、ABS、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工具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交易场所、农机农具等资产实现证券化;支持涉农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回购增持、股权激励、再融资做优做强,加大科研投入,更好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2025年6月,第十九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视觉中国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