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回望历史,无数古人远望未来,为人生寻求一道渺无人烟的清径。王维望“东皋薄暮”,发出“欲何依”的反问,萧瑟秋景中融入自我价值思考;李白望“黄河之水”,尽抒“奔流”而“不复回”的人生感慨。而苏轼,于昏晦狱中保留了一双清澈透明的双眼,望向自由洒脱之境界,寻求内心渴望的人生之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远望长江奔腾,心中满是悲慨——年过半百,仕途无成,他回望公瑾于赤壁苦战之英姿,与自身境地何以相提并论?他仿佛看到自己的过去被无情的浪花冲刷,再次远望东逝的江水,于心中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乌案”的阴影在他心头尚未,也难以褪去。狱中,他曾以清澈而明亮的眼睛远望诗一般的生活。他渴望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豁达替代心中“拣尽寒枝不可栖”的落寞。然而,漫长的远望毫无结果。“乌案”使他备受欺凌与压迫,残酷的事实一次次想将他心中燃起的火花磨灭。被贬黄州,他意识到心中所求与现实所差甚远,欲至可栖之处,必先寻求天地之真理。
而东坡确是东坡,他流芳百世之因就在于,于悲凉处境之下,从一次次鞭打之中,探寻人生的本质。赤壁江头,他祭奠江月,悟人生渺小与时代长河之伟岸。“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将人生类比微小蜉蝣,同时告诉自己:剩下的日子就按自己想要的样子活!东坡先生之所以能留下广为传颂的诗词,正是因为他有一双豁达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即便处境卑微,仍怀“寂寞沙洲冷”的清寂,也懂得与自然相伴,“缺月挂疏桐”是他对自然中美与诗意的独特感受,也是将人生借自然为依靠的真情流露。这种情怀筑就了东坡,于是他也能于被贬之处看似轻松地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苏轼以安心为准则,早已放手高官厚禄。“乌案”让他明白官场的腐朽昏暗,即使是他心中的一片阴影,但这场阴暗之案也助他寻求人生真谛,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东坡先生也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其背后的“任”字浓墨重彩,“一蓑烟雨”仿佛记录着他平凡而颠簸四起的人生探寻之路。“任”字也许是他看清现实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深思的是,苏轼为后人留下的往往多为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看似轻松的文字背后,却是他在狱中一次次以远望自由而尝试抚慰心头的伤疤,以亲身探寻生活之残酷。远望与寻求,与其说是东坡人生的转折,毋宁说是他对自我的释怀,对价值的思考。
远望洒脱与自由,寻求价值与释然。不仅是东坡的人生态度,更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应该苦苦远望而探寻的结果。
远望精神之慰藉,寻求生活之价值,也许道阻而长,而灵光乍现的那一刻,也会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
南京一中高一(13)班 唐嘉欣
点评人: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骆东青
评语:以苏东坡人生片段,写出坎坷之中的坚守,让旷达、潇洒的情怀,注释“远望与寻求”,颇为切题。文字亦融抒情于叙述,而能够将哲思于从容的节奏中呈现,在轻松点染之中,显示出文字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