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10点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作品《战争和人》作者王火在成都逝世,享年103岁。
此前有消息称,长篇小说《战争和人》将被改编成电视剧,令人倍感期待。不过,这一切,王火先生本人再也看不到了。
最后露面 一个月前出席天府书展
就在一个月前,王火还在家人的陪伴下,坐轮椅来到位于成都新会展中心的天府书展主会场,出席“百年火铸·文心永续——《火铸文心:王火传》新书发布会”。
当时96岁的李致也专程前来,两位老人一见面便紧紧握手,场馆内弥漫着跨越岁月的深情。首发式结束后,两位世纪老人再次紧紧地握着彼此的手,诉说着保重。这也是王火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火铸文心:王火传》,生动展现了王火从抗战时期以笔为枪,到投身出版、甘为人梯的丰富历程,呈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不朽文心。这部传记不仅是王火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风骨与文心的生动写照。
在本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王火先生与中国出版事业共同成长的历程。他指出,王火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现当代出版事业的发展轨迹,“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王火先生始终秉持着‘出好书、出人才’的出版理念,这种文化坚守在出版业转型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出席这场发布会不久,王火先生就住进了医院。
出色记者 曾报道南京大屠杀案审判
王火原名王洪溥,其父王开疆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曾为政法界要人。童年时,王火居住在上海小东门裕福里,与章太炎、黎锦晖等名人为邻。6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父迁居南京,“自此陷入情感上的贫瘠,步入压抑而寂寞的少年时光”。这段心路,被他写入童年自传《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火随家人自南京一路辗转至香港。1942年,王火怀揣抗日热情,只身从上海奔赴西南,最终抵达江津,后进入在重庆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受教于战地记者萧乾。他从老师身上学到:“新闻生命短暂,但记者应努力使其成为持久的历史记录。”王火曾说:“我当年的理想并非成为作家,而是如萧乾、恩尼·派尔那样,成为战地记者,为正义鼓与呼。”1946年,尚在读大三的他已成为多家报刊特派记者,发表《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等通讯,日益成长为优秀记者。
王火是最早报道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记者之一,率先采访了身中37 刀仍勇敢出庭作证的幸存者李秀英。1946年2月,他赴南京采访战犯谷寿夫受审。庭上,李秀英以围巾半掩面庞,毅然作证。庭后,王火专访她,并以笔名“王公亮”发表长篇通讯,震动一时。后来,李秀英也成为《战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庄嫂”的原型。
史诗作品 半生心血写就《战争和人》
1993年,凝聚王火半生心血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以童霜威、童家霆父子抗战历程为主线,展现1936年至1946年间中国社会风貌,气势恢宏如史诗。该作品先后荣获郭沫若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国家图书奖,入选“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及“中国新文学大系”。1997年,《战争和人》三部曲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鲜为人知的是,该系列第二、三部是王火在眼睛受重伤后完成的。1985年5月,他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坠坑女孩,头部重伤致左眼失明。此后写作,他需戴四百度的老花镜,再加放大镜,艰难写作。
在《战争和人》扉页,印着王火与爱人凌起凤的合影。王火著述逾600万字,他说,“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有她的名字。”
凌起凤原名凌庶华,其父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凌铁庵。1942年,王火与凌庶华相识,双方坠入爱河。1948年,两人订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凌庶华随家人去了宝岛台湾,两人分别4年,一直靠书信往来。1952年,凌庶华为与王火团聚,作别家人,一个人取道香港,制造自杀假象,并改名凌起凤,回到上海与王火团聚、结婚。
2011年7月,凌起凤在成都去世,享年88岁。记者前往王火家中探访,老人哽咽着说:“拥有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
世纪情缘 与马识途“潭深千尺比汪伦”
性情温和、真诚的王火,在文坛有不少好友。他与作家马识途、出版人李致交情甚笃。
王火曾说,“马老比我大10岁,对我是亦师亦友。”在认识马老本人之前,王火早就读到马老的作品。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王火在杂志上读到马识途的小说《找红军》《老三姐》。“我当时只知道,这是一个老同志写的,搞地下革命工作。一看作者名字叫‘马识途’。名字好记,就记住了。”1983年,王火从山东教育系统来到四川从事出版工作,与马老得以认识。两人一见如故,谈人生、文学,大有相见恨晚的知音之感。
2017年8月4日,10卷680万字《王火文集》在成都举行首发仪式。当时103岁的马识途上台发言,讲述了他与王火的深厚友情。马老说,“我和王火同志的感情心心相印,是知心朋友。”马老还朗诵了一首七律诗,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来形容他和王火之间的情感,“淡水之交几十春,潭深千尺比汪伦。同舟共度风雨夜,相见无言胜有声。”
2024年3月29日早上,王火女儿王凌拿了一份当天的《华西都市报》放在爸爸面前。此时的王火已经跨进百岁高龄。他看到报纸头版上有一个人的头像,模模糊糊问女儿“这是哪位啊?”女儿告诉他,是马老,马老昨天过世了。听到此言,王火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他让女儿帮他打李致的电话,一拨通,还没说什么,两人就分头对着电话哭起来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