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观点
可从精准掌握职工需求、引入社会资源、整合工会系统力量三个维度着力,提升工会做好职工子女关爱工作的成效,更好服务职工、赋能企业发展。
职工子女关爱是职工家庭生活的核心关切。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工会夏令营、职工子女托管等工作,既是履行法定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组织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社会流动性增强,教育成本上升、家庭教育时间不足等问题愈发凸显。工会对职工子女的关爱服务涵盖学业保障、助学资金支持、素质提升及成长关怀等方面,聚焦职工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未来,可从精准掌握职工需求、引入社会资源、整合工会系统力量三个维度着力,提升工会做好职工子女关爱工作的成效,更好服务职工、赋能企业发展。
深入调研职工需求
一是及时摸排职工子女情况和需求,为精准服务、优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网上问卷、线下座谈、社群接龙等方式全面掌握职工家庭的动态,建立职工家庭和子女教育台账,一人一档。分类收集职工对托育、助学、课外辅导、心理疏导等需求,标注需求频次和紧急度。分层调研子女学段、家庭困难类型等,摸清职工需求。
二是聚焦重点难点,多措并举解决问题。按照职工家庭情况、职工子女年龄、需求类型分类,精准分配资源,如为困难家庭、单亲职工、异地务工职工提供助学金,为有需求的职工子女提供托育服务、课后托管、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锚定需求重点,精准施策,及时回应落地。
三是借力扩大职工子女关爱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实效性。职工对子女成长有着全方位的需求,覆盖托育、入学、升学、发展全链条,工会要突出重点,借力发挥作用。如针对低龄婴幼儿托育难问题,通过协调优质机构开设普惠托班、假期托管班等,解决职工带娃难问题;通过协助企业推行托管服务,解除职工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工作,达到职工与企业双赢的成效。
引入社会资源,形成联动格局
一是争取各级党政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对接联系党政部门,推动将职工子女助学、托管等服务纳入地方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工作规划、民生实事,申请财政专项拨款,设立普惠托育、教育帮扶专项补贴,促进形成党政领导支持、工会牵头联系、各方积极协作的工作联动机制。
二是主动对接社会机构、院校,拓展教育、服务资源。整合区域内师资、场地、实习岗位等资源,解决跨区域、跨产业(行业)联动等工作衔接、落地问题。大力激活社会教育服务资源,对接职业院校、托育机构等,引入师生志愿服务队,托幼专业人员,共建实践基地。积极联系青少年活动中心、公益组织提供优惠兴趣课、学业辅导,根据需求拓展教育阵地、扩充人力资源,充实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三是动员协调企业、基层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公益资助。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动员企业做好职工子女教育服务,开办内部托管班、设立专项助学金、奖学金。协调商圈、园区提供场地支持,联合商户推出职工子女消费优惠活动,形成“企业支持工会、工会服务职工、职工回报企业”的良性循环,在基层搭建起工会牵头、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多元助学机制,夯实职工子女关爱服务的基础。
整合工会力量,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国家层面做好职工子女关爱服务顶层设计、政策引领、资源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职工子女服务需求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制定标准化信息采集指标,推动数据、信息跨区域、跨部门共享。加强工会与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沟通协作,推动在国家层面出台更多有利于职工子女关爱服务的专项扶持政策。制定全国性服务规则,明确分层帮扶标准,搭建跨区域协作平台。推动形成以“金秋助学+”为牵引的全国工会助学工作载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督导检查。整合各地教育资源、帮扶政策、就业信息等,为职工提供一站式查询和助学服务。
二是地方层面推进区域统筹、资金整合、督导落实国家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工需求,制定职工子女关爱服务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协调本地区教育、民政、企业等各方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为职工子女提供入学咨询、转学协调等服务。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工会经费列支等渠道筹集和设立地方工会职工子女关爱服务专项助学资金。组织本地企业、院校开展就业招聘、职业技能培训,联动开设普惠性寒暑假、课后托管班。建立辖区职工子女关爱服务档案,对困难职工子女实行“资金+学业”双帮扶,并建立“需求—供给—反馈”闭环。
三是产业工会侧重突出产业(行业)特点精准帮扶,提供特色服务。针对本产业职工的工作特点和需求,制定具有产业特色的职工子女关爱支持政策。聚焦本产业特点,提供贴合产业职工需求的教育支持与就业衔接。联合产业内龙头企业、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职工子女定向提供实习、培训和就业机会。设立产业工会助学金、奖学金,资助职工子女完成学业。
四是基层工会肩负着一线摸排实情、精准对接服务、政策执行落地的任务。基层工会要通过线上线下调查走访,精准掌握职工子女托管、就学、就业需求,建立精准服务台账,盘活阵地资源,提供定制化服务。协助困难职工申请助学金、就业帮扶,协调异地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开设育儿知识讲座。围绕职工子女成长全周期需求,搭建“事前把握诉求—事中精准服务—事后效果反馈”闭环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职工子女关爱服务的实效。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