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福达
日前,市政府新闻办举办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业发展成就专场。会上披露,“十四五”时期,首都金融系统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厚重提气的答卷,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优势更加彰显,首都金融关键指标规模稳步增长,一批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形成北京示范,一批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在京落户。
提供金融支撑
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突出
“十四五”时期,北京不仅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最集中、金融机构总部最集中、资金汇聚最集中的优势更加突出,金融基础设施集中、国际金融组织集中、金融人才集中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北京金融业总资产约占全国一半,在京各类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30%;新设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在京展业;拥有金融从业人员约74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能级显著提升。
金融业对北京经济社会的贡献可以总结为三个20%,一个40%: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年均贡献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贡献地方级税收收入均占比约20%;年均贡献北京全口径税收收入约40%。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20年底的6804.1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8154.2亿元,为首都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提质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五年来,包括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在内的十余项首创性试点在京“破冰”;包括灾后保险救援理赔互认新模式、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在内的数十项产品服务创新率先在京落地。
服务实体经济
企业融资可得性稳步提升
北京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航道”,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果落笔生花。2025年9月末,全市金融“五篇大文章”合计贷款余额6.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2.1个百分点。
例如普惠金融方面,北京地区民营小微、乡村振兴、民生就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稳步提升,五年来辖内银行依托银企对接系统走访企业超50万次,借助“创信融”平台为4.2万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1500亿元。“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贷款余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持续优化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方面,北京地区个人养老金缴存资金超223.1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商业养老金合计超594亿元,居试点城市前列。北京普惠健康保不断升级,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病史,推出四年来累计参保超1700万人次,2025年度续保率达80%。“北京普惠家财保”上线近一年来已承保25.8万户。保险公司对近三年特大洪水、极端大风以及冰雹等大灾赔付超40亿元,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加大开放力度
落地一批首家首创项目
“十四五”时期,北京积极承接和实施各项金融开放政策,努力打造金融开放政策实践高地、外资金融机构兴业高地、国际金融交流合作高地。
北京擦亮金融领域“北京服务”品牌,成功吸引约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京展业,落地了一批首家首创项目。五年来,北京辖内新设13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包括全国首家境外保险公司直接投资的保险资管公司、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中介开放新政实施后全国首批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等。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券商渣打证券、首家新设外资期货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货在京落地,瑞穗证券(中国)已获证监会核准设立,为进一步巩固扩大首都金融业发展优势奠定良好基础。
北京着力打造外资机构投资兴业沃土的同时,持续提升外籍人士金融服务体验,率先在两大国际机场打造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率先实现轨道交通持五大卡“拍卡过闸”,率先发布集支付、通信功能于一体的“畅游通”和“幂方卡”。
助力资本市场
支持上市公司提质增效
在北京,一大批优质企业步入资本市场“快车道”。“十四五”时期,北京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超5.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0家。北京支持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出台创业投资、并购重组专项政策,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被投企业服务机制持续完善。
“十四五”时期,北交所平稳健康运行、提质扩容成效显著,北证50成份指数、融资融券、股票做市等产品和业务陆续上线,公司和企业债券市场正式开市,基础制度和自律规则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持续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77家,其中北京辖区23家,总股本45.98亿股,总市值917.46亿元。
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辖区企业“十四五”时期实现直接融资超5.6万亿元,位列全国首位。此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稳步推进,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建设进程持续加快,与新三板制度型对接机制不断完善。目前,专板企业已超970家,累计融资超300亿元,有力助推北京市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
上一篇:琅琊台遗址:见证秦汉帝王东抚壮举
下一篇:坦赞铁路绘画展将亮相坦桑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