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十五五”我所思·我所盼】
“能否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去理解世界?”20多年前,我在北京邮电大学读本科时第一次接触机器学习,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当年,我从国外读博归来在母校任教,很快注意到一个现象: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经过伪装的不良图像与视频,传统监测算法不仅反应迟缓,而且识别效果差,导致漏报频发、误报率高,给网络内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我带着团队把研究方向对准了这一问题。最初并不顺利。算力不够,数据封闭,算法稳定性难以保证,模型常常在不同场景间“失忆”。怎么办?我们反复推演,最终实现了网络不良图像、视频在大规模流量下的实时精准识别。今天,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网络内容安全监测,更拓展至安检安防、金融风控、文博数字化等领域。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这让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
我期待AI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在材料、医学、能源等领域助力科学家发现新规律,让科学研究更高效、更精准。
我期待AI与民生深度融合,在城市治理、教育创新、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增强社会信任新的“支撑点”。
我期待AI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工具,让优质服务跨越地域与资源的鸿沟,实现科技普惠: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为偏远地区孩子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辅助乡村医生诊疗……
我相信,中国的智能技术一定能创出新范式、新框架,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为全球科技贡献更大“原创力量”。
(本报记者唐芊尔 本报通讯员冯赏尧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