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赛时秀科技 赛后留产业——十五运会以超级场景赋能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叶 青 何 亮
“悟空”机器人化身电网安全守护者、数字人志愿者24小时在线提供智能服务、AI(人工智能)电磁网捕巡防机器狗守护场馆安全……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桥梁已然搭就。广州赛区共推动35项科技项目落地应用、130多款高科技产品亮相,打造“赛时秀科技、赛后留产业”的闭环生态,让赛事不仅成为体育盛会,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试验场”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场景为媒,精准匹配赛事需求
米级精度智能气象系统每12分钟就能输出一次精准预报,为帆船、马拉松等户外赛事提供精准保障,也为未来大型活动树立了“广州标准”。
此次赛会,南方电网首创的“市电与储能主供”微电网,实现100%绿电驱动点燃开幕式火炬。广州赛区消纳绿电约8565万度,减少碳排放7.7万吨。
十五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赛出风格和水平;赛场外,各种高科技全方位融入服务、保障、体验等环节,打造出“创新赛场”。
据介绍,早在8月,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就发布了科技赋能全运场景机会清单,向全球创新主体发出“揭榜”邀请。从元宇宙全运村、AR(增强现实)数字火炬传递等沉浸式体验,到无人清洁、物资配送等赛事保障,再到外骨骼机器人助行、视障无障碍导航等科技助残服务,清单构建起“场景挖掘—技术匹配—长效转移”的闭环生态。
目前,项目库已积累超过400项科技成果。围绕应用场景精准匹配,14个创新项目获得重点支持,可根据赛事需求开展应用技术攻关,在竞赛场馆、城市等场景转化落地。
“这是一份‘接地气、能落地、有后劲’的需求蓝图。更令企业振奋的是‘赛后留产业’的闭环设计。”广东师大维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专家夏吉喆介绍,赛时,他们聚焦数字孪生时空智能技术服务,实现对场馆内人流密度、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赛后,此技术还可直接服务于广州“12218”产业体系中的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让技术从赛场走进生活。
赛后转化,产业发展反哺城市
“原来科幻片里的场景,在广州已经触手可及!”在广州市科技局组织的“探秘全运黑科技”公众开放日活动中,体验服务十五运会的飞行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后,一位市民兴奋地说。
“全运会是科技成果的试金石。”广汽集团品牌公关部负责人陈艳梅介绍,此次亮相的飞行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均经过赛事场景的严苛验证。目前公司已参与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建设,推动自动驾驶、低空出行等技术从“赛事应用”向“城市服务”转化。
广州早已布局“赛时好用、赛后复用”的长效机制,让赛事科技真正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南方电网“悟空”机器人已为南方5个省份提供带电作业服务,减少经济损失超1000万元;赛特环卫机器人在体育场馆及周边实现全域无人化环卫作业,将逐步推广至智慧城市建设;自动驾驶、智能装备等技术加速向公共服务、工业制造等领域渗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通过‘需求方按需推荐—专家咨询论证’的订单式机制,广州让赛事沉淀的技术成果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支撑’。”广州市科技局(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科技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亮相十五运会的众多技术不只服务赛事,更是广州布局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方向。
据悉,广州将通过构建从“场景挖掘”到“首试首用”的全流程机制,建成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为未来产业提供“市场试验田”。十五运会正是一个汇聚了顶尖需求的“超级场景”。
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小燚表示,相信“科技赋能+超级场景”的模式和“赛时秀科技,赛后留产业”的实践,可以复制到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更多领域,让真实需求成为技术创新的最强引擎。(叶 青 何 亮)
原标题:赛时秀科技 赛后留产业——十五运会以超级场景赋能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