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种种迹象表明,英国军情五处(MI5)存在从英国专业情报间谍机构向炮制涉华负面舆论部门转型的趋势。就在不久前,曾引发广泛关注的所谓“中国间谍案”因没有证据而被撤诉,然而,撤诉带来的尴尬余波未消,军情五处就已急不可耐地炮制新的“警报”,声称中国特工伪装成“猎头”在网络平台搜集英国情报,继续渲染“中国威胁”叙事。
近几年来,英方情报机构炮制“莫须有”的所谓涉华间谍案已经成为其“常规工作”,这种“无中生有”的指控被视为英国反华政治势力“帝国焦虑症”的投射和外化。从全球视角看,英国在国际舞台上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对于英国那些带着“日不落帝国”情绪的人来说,被遗忘甚至比被敌视更难接受。于是,某些以反华作为生计的英国政治势力不断强化“中国威胁论”的政治叙事,制造一个强大的外部假想敌成为强烈的现实政治需求,仿佛借此就能确认其在西方体系内是有价值的。这种病态的“被害妄想”,与其说是出于真实的国家安全考量,不如说是一种通过“碰瓷”手段来寻找存在感的代偿机制。
面对这种拙劣的表演,中方的回应可谓一针见血:“奉劝英方立即停止这种自编自导、自抬身价、贼喊捉贼的鬼把戏”。“自抬身价”这一评语尤为精准。一些英国政客仍然沉浸在昔日的帝国迷梦与荣光里,不能正视自身现实。“后脱欧时代”的英国,经济增长乏力,基础设施老化,国内政治混乱,社会矛盾的激化程度超乎想象。到目前为止,英国政界对于真正解决国内社会危机毫无真正建树,炮制“中国威胁论”恰恰成为某些人博取社会眼球的谋生手段,这种状况也是当代西方政治的一种“畸形风景”。
在更深层次上,英方对“被渗透”的臆想,表明其在认知模式上仍未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在某些英国政客眼里,国际秩序的演变依然遵循着集团对抗的旧脚本,而非指向基于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然而,用旧时代的罗盘来寻找新时代的航向,不仅无法给英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反而会导致其战略视野的窄化与外交手段的僵化。
除了心理与认知方面的原因,这种闹剧背后也隐藏着并不高明的政治算计。英国政府面对国内的高昂生活成本与公共财政困境,至今未能开出良方。于是,一些西方政客只好再次求助于其惯用的政治伎俩:虚构一场惊心动魄的“谍战剧”,展现所谓的“强硬”姿态,转移公众对国内治理难题的注意。
如果说前述种种表明英方一些人在“自导自演”、“自抬身价”,那么对中国的无端指控来自英国这一“五眼联盟”核心成员的间谍部门,则是对其“贼喊捉贼”行径的黑色幽默注脚。英国政府长期配合其盟友实施大规模网络监控,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个习惯于到处设置“后门”、监听盟友甚至国际组织官员的惯犯,如今却对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学术交流大惊小怪——这种“贼喊捉贼”的逻辑,不仅极具反智色彩,而且暴露出一种深层的阴暗心理,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言,这是典型的“以己度人”。既然是闹剧,那就终须收场,只不过代价是自身发展的机遇被无限透支了。
自英国工党上台以来,英国对华政策呈现出极为鲜明的自相矛盾倾向:一方面,财政和外交大臣都在释放信号,希望重启中英经济对话,修补双边关系,以帮助英国低迷的经济;另一方面,英国安全部门却在不断制造杂音,竭力“妖魔化”中国,试图拆毁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这种自我否认的政治机制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如果英国还自认为是有影响力的国家,就应该展示与其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智慧。
需要明确指出,中英关系绝不是英国政客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英方外交高层明确表态两国间不应该有什么“铁幕”,既然如此,英方政府就须切实管束任何蓄意破坏中英关系的敌意行为,切实加强与中国的多层级对话交流。我们始终认为,中英在气候、能源、环保、科技、经贸、投资、国际发展等领域存在广阔合作机遇,中国在助力英国走出现实社会困境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英国重回正常发展轨道,需要的不是炮制虚假间谍舆情,而是务实有效地推动中英关系正常发展的举措。(作者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威虎山景区冬韵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