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钟恬
2025年,港股打新热潮席卷市场。继创业板新股金叶国际集团创下1.15万倍港股史上最高超购纪录后,主板新股量化派以9365.28倍的超购倍数刷新主板历史纪录。
事实上,今年的港股新股市场,诞生了一系列超购纪录。这场狂欢背后,是监管政策优化、赚钱效应凸显与热门赛道筹码集中等因素的共振。不过,过往有案例显示,超购倍数与长期价值未必正相关,部分企业上市后市值大幅缩水。
新任“超购王”诞生
11月27日,专注消费领域的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当天即大涨88.78%。该股上市当日恰逢香港大埔宏福苑五级火灾,公司主动取消上市敲锣仪式。
量化派的公开发售数据创下港股主板历史之最:接获约15.9万份有效申请,超购倍数高达9365.28倍,超越10月上市的滴普科技(7569.83 倍),成为港股主板新任“超购王”。若计入创业板新股金叶国际集团,则位列港股史上第二。
量化派是一家中国内地线上市场营运商,成立于2014年。公司于2020年推出消费电商平台“羊小咩”,后又于2022年推出了汽车零售O2O平台“消费地图”。2025年前5个月,公司实现收入为4.14亿元,同比增长38.12%;期内溢利为1.26亿元,同比增长262%。此次港股上市,量化派募资净额为1237万港元,55%将用于增强研发能力以及改善技术基础设施,45%将用于拓展运营模式。
股权结构显示,上市后,量化派创始人兼CEO周灏及其配偶通过多个关联实体共同持有33.03%股权,保持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机构投资者中,阳光人寿以15.02%的持股位列第一大机构股东,复星国际相关主体与高榕资本分别持有9.68%和5.61%的股份。
超购纪录不断被刷新
2025年港股新股申购火爆,超购纪录不断被刷新,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
从历史维度来看,港股“超购王”曾长期被2018年3月上市的毛记葵涌占据,当时超购达6289倍。此后多年,虽有草姬集团(2024年12月上市,超过6083.63倍)等个股接近纪录,但始终未能突破这一纪录。
直至2025年,港股新股超购纪录进入了“月更模式”:9月,大行科工以7558倍创下当时纪录,取代毛记葵涌成为“超购王”;10月,创业板新股金叶国际集团以11464倍成为港股史上首只超购破万倍新股,随后滴普科技以超购7569.83倍力压大行科工,成为主板“超购王”;11月,量化派再次刷新主板纪录。
往年,港股新股超购倍数超过1000倍的情况并不多见。统计显示,截至11月28日收盘,今年港股主板已有26只新股超购倍数突破1000倍,占比接近三成,其中7只超5000倍,除量化派外,还包括长风药业、布鲁可、银诺医药、旺山旺水、蜜雪集团等。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超购破千倍的股票高度集中在热门赛道,例如新消费领域的蜜雪集团、布鲁可,医药生物领域的银诺医药、长风药业,科技赛道的滴普科技、量化派等,显示市场资金对高增长、强现金流赛道的偏好。与历史超购王相比,2025年的超购明星市值普遍较小,多数在200亿港元以下,少量资金即可推高认购倍数。此外,监管政策优化、赚钱效应凸显也是今年新股超购纪录不断被刷新的主要原因。
投资风险不可忽略
市场狂欢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历史经验表明,“超购王”不等于赚钱王,超购倍数仅是短期情绪指标,而非公司长期价值的保证。超购倍数曾经霸榜7年多的毛记葵涌,虽然上市时风光无限,最高触及11.76港元/股,但疯狂过后股价持续回落,目前股价为0.65港元/股,沦为“仙股”,较发行价下跌37.15%。曾经超购倍数与毛记葵涌接近的草姬集团,目前股价较发行价大跌65.30%。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投资者而言,参与新股认购时,应综合考量公司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行业前景及估值水平。热闹的打新盛宴背后,投资者应保持理性判断、做好风险评估。
中信证券表示,政策催化、交投火热、外资回流催生了港股打新市场热度。而港股IPO收益受市场环境、行业属性、企业资质及跨市场定价等逻辑共同驱动。短期来看,港股打新收益与市场流动性水平、企业规模、个股申购热度等指标高度相关;而中长期收益则更需关注企业质量相关指标,例如成长能力、现金情况、股东回报、负债水平等。
上一篇:退休后,他们去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