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美惠子 常驻记者 哈尼克孜·哪斯尔
11月28日清晨,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划破天际。位于叶尔羌河中下游的永安湖湿地,阳光洒落水面,泛起层层金辉。此时,永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队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巡逻任务。
地面上,队员们沿湿地岸线徒步巡查,不放过任何异常;天空中,无人机盘旋穿梭,将偏远区域的实时画面传回指挥点;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屏幕仔细观察候鸟迁徙情况……
“北边水域又发现一群白琵鹭,鸟群状态良好。”巡护队总队长祁宝年通过对讲机向指挥点工作人员汇报,语气中带着欣喜。
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合理调控水资源、改善湿地环境,不断提升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系统,使这里成为十万余只候鸟迁徙途中的“温馨家园”。
“候鸟对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现在,来永安湖湿地的候鸟逐年增加。”三师图木舒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董连武告诉记者。
为保障候鸟安全越冬,三师图木舒克市提前部署、精准施策,总结分析候鸟迁徙规律,增强保护区巡护力量与巡逻频次,组建由生态管护员和志愿者构成的巡护队伍,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持续优化“地面巡护+无人机+视频监控”立体监测体系,聚焦鸟类迁徙路线、繁殖地等关键区域,实时掌握候鸟种群数量、活动轨迹与健康状况。
“我们在湿地周边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鼓励职工群众提供线索。”董连武介绍,他们还通过以案释法、现场宣讲等方式,向周边职工群众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引导大家自觉参与候鸟保护,营造“人人爱鸟、人人护鸟”的良好氛围。
生态向好,候鸟蹁跹。如今的永安湖湿地,“群鸟齐飞、碧波映羽”已成为常态。监测数据显示,该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已从2018年的219种增加至2024年的257种,金雕、黑鹳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安家”,2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衍生息。每年11月下旬起,灰鹤、白琵鹭、红头潜鸭等越冬候鸟陆续抵达,至12月下旬数量可达十万余只。
“保护候鸟就是保护生态,守护湿地就是守护家园。”湿地内外,随处可见候鸟嬉戏、觅食的灵动身影,祁宝年望着水面深情说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随着一系列保护举措落地见效,三师图木舒克市正以更优的生态环境、更实的保护行动,为候鸟筑起平安迁徙的“安全屏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