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在贵州遵义市湄潭县七里坝小学,68岁的思政宣讲队志愿者陶晓林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励志课。他讲述自己在铁路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有艰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坚守与责任。
陶晓林,是贵州老年大学“银龄黔行”志愿服务总队的志愿者。贵州老年大学依托全省1.2万余所老年大学和89.2万名老年学员,打造“银龄黔行”志愿服务品牌。2025年,贵州“银龄黔行”参与志愿者达5.2万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3万余起,开展宣讲2000余场,为群众办实事4000余件,服务覆盖全省88个县区,以爱心奉献响应“银龄行动”的号召,以志愿服务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文艺搭台,唱响反诈“警示曲”
在关岭县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广场上,聚集着不少老人。一阵清脆而有力的快板声骤然响起:“陌生来电要警惕,高额回报是陷阱!”
反诈宣传团的志愿者孙炜,身姿挺拔地站在广场中央,带领队友们表演快板书《防诈骗》。地道的方言,配合着快板明快的节奏,队员们将一个个防骗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生动的情节如同电影画面般在众人眼前展开,引得围观老人频频点头,时不时传来笑声与赞叹声。
作为老年大学银龄合唱团成员,孙炜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她了解到,老年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诈骗手段时,往往因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薄弱而成为受害者。于是,她主动加入了反诈宣传团,和队友们一起创作,精心编成了小品《天上不会掉馅饼》、快板书等11个极具生活气息的节目。“用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宣传,比干巴巴讲道理管用多了。”孙炜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们团队创作节目的宗旨,团队还荣获了贵州省公安厅授予的“银龄反诈宣传团”称号。
自2024年开始,孙炜和队员们带着精心编排的节目,走进社区、乡村、养老机构。在一些信息相对闭塞的安置点,演出结束后,老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紧紧拉着孙炜的手说:“你们讲得太及时了!”
文物为媒,讲好贵州“文化故事”
在贵州省博物馆内,一处展示古钱币的展柜前,芳华讲解队的志愿者汪涛正在为游客细致讲解。谁能想到,面对众人从容讲解的她,一年前还是讲解领域的“小白”。
2024年5月,汪涛得知省博物馆与老年大学联合招募讲解志愿者的消息,马上报了名。一直以来,她对历史文化有着一份热爱。每月两次的专业培训,她非常珍惜,全程录音录像。培训结束后,她会反复回听、观看。为了更加熟悉文物背景,她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不仅如此,她还拉着家人朋友充当“临时听众”,反复试讲。一开始,紧张的情绪常常让她忘词,但她从未放弃,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不断克服内心的障碍 。
如今,汪涛每周都会定时来到博物馆开展公益讲解,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参与红色文物巡展讲解准备工作。每当听到游客们感叹“贵州历史真有意思”时,汪涛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觉得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回报。她想努力成为贵州文化的一名“银发代言人”,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初心如炬,传递温暖“正能量”
从铁路护路联防部门退休后,陶晓林的生活一度陷入了迷茫,是老年大学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声乐课上,他跟着老师放声歌唱;器乐课上,他拨弄着琴弦;通过人文社科课程,他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加入思政宣讲队后,他带着在铁路工作时那股踏实肯干的劲头,深入基层传递温暖。
“图啥?就图‘被需要’的温暖。”陶晓林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相册里,记录下了他参与中医健康志愿服务时,为群众答疑解惑、提供帮助的画面;参与防骗宣传,与民警一起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的场景;开展文化活动,和社区居民一起欢乐的瞬间。
“老年大学给了我们充电的机会,志愿服务让我把光和热传给更多人。”陶晓林感慨地说。
2025年,贵州老年大学迎来了建校40周年。从最初仅有9个教学班、572名学员的“小校园”,发展到如今拥有8个教学系、464个班级、超1.5万人次学员的“万人校园”,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而“银龄黔行”志愿服务总队,正是学校“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理念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