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寒潮席卷北方之际,海南的椰风、广西的暖阳正吸引着一波波“候鸟”南下。当下,“候鸟经济”已成为激活南方多地消费活力的新引擎,酒店客房紧俏、康养订单激增、餐饮消费火爆成为冬日里的独特景象。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流量”红利持续释放的背后,针对老年群体的消费陷阱、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等问题愈发突出。
产业发展迎来增长期
“自北方入冬以来,截至2025年11月,‘候鸟式养老’订单量显著增长。其中,云南线路预订同比提升约35%,55至70岁低龄活力老人占主力,约70%。80后、90后子女为父母预订比例增加,占25%,且‘旅居+健康监测’套餐需求有所上升。”安颐元舟(辽宁)康养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刚表示,企业推出的冬季避寒旅居业务契合了北方老人“候鸟式养老”对气候的需求。
在广西泰康之家·桂园(以下简称“桂园”),温馨的敬老爱老活动正在展开。“南宁是绿城,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鲜花、绿树成荫。我太喜欢这里了!”腿脚不便的居民董平告诉记者,南宁是她过冬避寒的最佳选择。
桂园负责人龚珅介绍,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绿城”的气候优势,在社区内设计了园林步道、户外活动区等,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优美园林环境。
像桂园居民董平这样的“养老候鸟”不在少数。旅居养老已逐渐成为银发群体的主流选择,也成为带动在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当前,我国‘候鸟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的鲜明特征。”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表示,旅居养老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实践角度来看,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赵海林指出,多地已经从打造单一住宿,扩展到“旅、居、养、医、娱”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热门目的地扩围,各类康养社区、服务机构等增长迅速。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候鸟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超7.5万家,其中2025年以来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3万余家,同比增长2.5%。从地域分布来看,河南、广东、山东、四川、云南拥有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超33%。
“社会各方看好‘候鸟经济’发展前景,各地持续完善旅居养老配套设施,着力打造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同时,通过推进生态旅游圈、健康产业带、都市休闲度假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候鸟式’养老群落与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体,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康养项目落地运营。”赵海林说。
结构性隐忧浮现
产业火热的背后,各类风险隐患也在悄然滋生。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候鸟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隐忧,主要表现为政策监管遇瓶颈、各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精神支持缺位等问题。
天眼查数据显示,4.4%的候鸟经济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情况;2%的企业曾遭法律诉讼,案由包括合同纠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近1%的企业曾遭行政处罚,处罚事由包括发布虚假广告、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消防设施不合规等。
“挑战主要集中在服务供给与质量风险、政策与保障壁垒、家庭与社会支持风险三个层面,这恰好构成了一个‘风险三角’。”赵海林强调,其中医疗资源“水土不服”是最核心的痛点,“‘候鸟老人’多为慢性病高发群体,旅居地基层医疗机构承压巨大,专科医疗资源更是紧张。这一医疗服务‘真空地带’,正成为‘非法行医’‘保健品骗局’的滋生温床。”
记者采访中发现,银发群体的投诉多集中在虚假广告、服务纠纷等方面。部分不良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宣传的餐饮标准、护理服务、文娱活动等与实际提供的内容大打折扣,直接侵害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随着企业加速入局,市场仍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候鸟经济’发展面临市场环境与监管的双重挑战。”贾云峰指出,由于老人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网,信息不对称性加剧,市场上部分康养机构资质不全、宣传不实、收费混乱,甚至以“预付费”“养老床位投资”为名进行欺诈营销和非法集资。同时,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理财产品骗局在旅居地也时有发生。
专家进一步指出,精神层面的“失联”更是老年人旅居过程中的隐性困境。“远离原有社交圈的银发群体,在陌生环境中易滋生孤独感,而许多康养项目仅提供基础住宿服务,缺乏有组织、高质量的文娱社交活动,难以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赵海林说。
筑牢“候鸟经济”保障网
“候鸟经济”的蓬勃发展,映射出当代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要让“热度”之外更有“温度”,还需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协同发力,筑牢“候鸟经济”保障网。
“制度层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进一步建标准、畅通道、强监管。具体来看,应加速打破政策壁垒,特别是要全力推进全国医保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和标准化,扩大异地门诊、住院及特殊病种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简化流程,实现‘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同时,制定‘候鸟式’养老服务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对康养机构的资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与安全设施进行明确界定。建立跨区域联合监管和执法机制,设立专门投诉举报渠道,对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净化市场环境。”贾云峰表示。贾云峰同时指出,康养服务企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摒弃短期逐利行为,致力于打造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的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在行业层面建立“标准”与“信用”体系,多地已着手破解难题。例如,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联合会正在牵头制定《旅居康养基地服务规范》的团体标准,对服务内容、安全保障、人员资质等提出明确要求。
“展望未来,‘候鸟经济’要实现从‘季节性现象’向‘常态化产业’的高质量跃升,离不开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的协同发力。要通过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升级产品与服务、凝聚生态共识,将‘气候优势’转化为持久的‘制度红利’与‘产业红利’。”云南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中建玖合昆明事业部总经理周牧说。
上一篇:一位新排长的履新记忆
下一篇:荒野求生“热”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