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黄河生态屏障 绘定西绿色答卷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霞飞
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洮河、关川河等重要支流的水源涵养区,定西的生态“底色”直接关乎黄河中下游的安澜与繁荣,在黄河生态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十四五”以来,定西始终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之大者”,以“改革创新”的画笔、以“系统治理”为墨,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2.5%,水土保持率达69.06%,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0.31个百分点、2.77个百分点;渭河、洮河定西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稳定在Ⅲ类、Ⅱ类,曾经的“黄土高坡”正焕发勃勃生机。
矿山修复是定西生态治理的“硬骨头”,如今已成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定西创新推出“财政+社会资本”多元融资模式,打包修复“矿山疤痕”,“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万亩,有效带动“生态修复+产业”“生态修复+旅游”多业态共同发展。2024年7月,定西与陇南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跨市联动整体申报甘肃黄河重点生态区(定西—陇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携手让更多矿山变回“绿水青山”。同时,数字技术更让管护提质增效,卫星遥感、实景三维模型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网络,55套矿山开采与修复三维数据,让管护精准到每一个山头。
生态修复的成果如何转化为发展价值?定西给出了鲜活答案。2023年4月,1100多万元人工造林碳汇收益到账,实现了林业碳汇交易“零突破”,让“种树”变成了“赚钱”的营生。目前,78万亩新造林开发CCER项目正在加速推进,森林固碳能力持续转化为“真金白银”。今年1月,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镇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成功签约更具里程碑意义,1.1056亿元的交易额,涵盖了生态供给、调节、文化三类产品,成为全省首单和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田间地头,“定西马铃薯”贴着全国首个“气候生态农产品”优级认证的标签茁壮成长,全市125万亩经济林果每年能带来近20亿元产值,林下养殖、森林康养等产业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态红利精准滴灌民生。
水是黄土高原的生命线,跨区域治水更需“一盘棋”思维。自2016年起,定西就先后与白银、临夏、天水等周边市州签订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从关川河到洮河,从渭河到龙川河,携手守护清水绿岸。2022年以来,渭河流域、九甸峡水源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地,争取省级奖补957万元,2025年天水市还将按协议补偿定西40万元。在建立健全跨市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市域内的协作同样紧密,渭源县与陇西县签订的渭河流域(渭源—陇西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让县域间的治水合力倍增。
生态保护既要“柔性引导”,更要“刚性约束”。针对小微企业赔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定西创新推出“替代修复”“劳务代偿”等柔性举措,让责任人通过参与生态修复劳动抵扣赔偿;而对严重污染案件则启动惩罚性赔偿,一笔3626.34万元的赔偿款,让企业深刻认识到“环境有价”。这样的治理效能,来自跨部门联动与司法协同的“双保险”。2021年以来,全市启动25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涉案金额0.9亿元,已办结24起。检察机关全程参与,今年以来就办理130件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清理生活垃圾727.3吨、固废1260.9吨,恢复被污染水源地36.75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102公里,有力推动“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制度在黄河上游落地生根。
从矿山复绿的第一棵树到碳汇交易的第一笔资金,从跨区域联防的第一组数据到损害赔偿的第一笔款项,定西用实践书写着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高分答卷。这里的每一寸绿,都凝结着改革创新的智慧;每一条清流,都映照出协同共治的决心。
责任编辑:樊醒民
下一篇:财联社汽车早报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