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母亲刚下肺癌手术台,儿子陪诊顺手拍了张CT,竟揪出早早期肺癌;七旬老人肺里的“小疙瘩”悄无声息潜伏三年,长到2厘米时,才揭开肺癌的“伪装”。这是宁波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一病区董彩军副主任医师遇到的两则真实案例。
在临床一线深耕多年,他遇到过太多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体检”,最终遗憾错过肺癌黄金治疗期的悲剧,也见证了很多靠早筛及时“揪出”潜伏病灶、成功闯关的幸运者。
母亲刚接手完肺癌手术
儿子也意外查出早早期肺癌
“董医生,我们又来了!”近期,董彩军的诊室里走进一对母子,69岁的陈阿姨和32岁的儿子小李手里攥着复查报告单有说有笑的,完全看不出曾先后遭遇肺癌“侵袭”。
这对母子的故事,要从村里的一次免费体检说起。
当初,陈阿姨是跟着老街坊们一起凑热闹去的免费体检,没想到胸部CT真的查出了大问题:肺里藏着一枚近3厘米的结节!等进一步检查结果出来,陈阿姨拿着报告单的手都抖了——晴天霹雳!是肺癌。
董彩军团队没耽误,很快为她安排了肺癌根治术。万幸的是,肿瘤没扩散到淋巴结,恶性程度也不高,术后不用化疗,定期复查就行。
住院期间,32岁的儿子小李天天来陪护。看着妈妈术后第二天就能自己翻身、喝水,不用人贴身盯着,闲着也是闲着,他主动提出做胸部CT:“医生,要不也给我开个CT单呗?查一下图个踏实,省得后面总惦记。”
小李平时不抽烟、作息也规律,平时连感冒都很少得,拿到CT报告时他傻眼了:一枚12毫米的磨玻璃结节,像一层薄雾盖在肺上。董彩军指着影像报告告诉他:这很可能也是一个肺部肿瘤,惰性的那种,但因为是第一次发现,也需排除如肺部炎症、肺泡积血等良性病变。”他建议小李,等三个月复查了再说,如果有必要手术,三个月后手术也不耽误。
三个月后,结节不仅没消失,反而更“扎眼”了。小李决定接受肺段切除术。病理结果一出来,大家松了口气:早早期腺癌!因为发现得足够早,术后完全不用后续治疗,定期复查就行。
董彩军说,这对母子的经历并非个例,临床中这种“家族扎堆”的病例真不少。“肺癌不直接遗传,但家族易感性特别明显。直系三代里有肺癌患者,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出一截。”他还补充,不光是家族史,“夫妻癌”也很常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关系,也不排除环境因素。”
董彩军手术中(右一)
小疙瘩“潜伏”三年成祸端
七旬老人靠随访“捡回一命”
76岁的刘奶奶(化姓),算是靠坚持随访躲过一劫的典型。今年8月,她按约定来医院做常规随访,结果让人大吃一惊:3年前查出的那枚不足1厘米的肺结节,竟然长到了2厘米。
“实性结节小时候长得‘人畜无害’,但前后对比着看明显了,这就符合肿瘤的生长规律了。”董彩军团队赶紧给刘奶奶做了增强CT等综合检查,高度怀疑是肺癌。很快,刘奶奶接受了胸腔镜下右下肺叶切除术,手术只用了1小时左右,术后4天就顺利出院了。病理结果出来,是早期腺癌,而且淋巴结没有转移,术后不用化疗,定期复查即可。
“当时那结节比较小,边界看看也还光滑,看着就像良性的,老人自己也没任何不舒服,咳都不咳一下,就没太当回事。”董彩军回忆,要不是刘奶奶坚持定期随访,这枚“潜伏”的肺癌病灶,可能还要惹出更大的祸端。
临床中也有不少让人揪心的反面案例:曾有患者查出2厘米的疑似恶性结节,觉得“没疼没痒就没事”,压根没放在心上,一拖就是两年,最后硬生生拖成了脑转移、骨转移,治疗难度直接翻倍,彻底错过原本能早干预的机会。
这类肺结节是“高危炸弹”
这两种极端千万别走
“现在CT越来越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也高了,但大家要么吓得睡不着觉,要么不当回事儿,这两种极端都要不得。”董彩军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把肺结节的“门道”拆得明明白白。
他说,肺结节主要分两种: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相对好辨认,如果一直保持不变,或缓慢增大、密度变实,大概率是“惰性肿瘤”;实性结节小时候长得“朴素”,不好判断,得靠前后影像对比,长到一定大小,有的结节会出现比如“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这些“坏特征”,恶性可能性就高了。“这里要重点提醒,混杂磨玻璃结节是‘高危中的高危’,恶性比例最高,一定要格外留心。”
治疗上,胸腔镜手术已经成了肺癌手术的“主流操作”,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早期磨玻璃结节,我们优先推荐肺段切除术,能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治疗效果和肺叶切除一样好。”董彩军介绍,常规肺叶切除术大概1小时就能完成,术后4天左右就能出院,大多数患者术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微创手术的创口也只有3厘米左右,不用太担心疤痕问题。
这些人必须定期查CT
结节处理看这张“指南”
“肺癌早诊早治,5年生存率能大幅提高,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董彩军强调,肺癌防治的核心就是“主动筛查”,高危人群建议40岁起就定期做胸部CT。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比如,直系三代中有肺癌患者,或有肺癌家族聚集史;长期吸烟(包括戒烟不足15年),或长期暴露在二手烟、三手烟环境中;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粉尘等危险因素;有慢阻肺、肺结核、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史。
“发现结节别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找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才是关键。”董彩军提醒,早期肺癌的“隐蔽性”极强,大多数人没有咳嗽、咯血、胸痛等典型症状,千万别被“身体好”的表象骗了。“定期筛查是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把胸部CT纳入常规体检,别等症状出现再后悔。”
董彩军提醒,早期肺癌只要通过科学筛查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后完全能控制病情,“把筛查做到位、把误区绕过去,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郑轲
下一篇:守黄河生态屏障 绘定西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