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的话】
当艺术在画笔与色彩间流淌心绪,当AI算法为心灵精准谱出舒缓乐章,当声波与芳香在空气中交织出宁静场域——“疗愈”这个新鲜词儿,正褪去抽象,化为具体可感的力量。
从心理咨询室走向更广阔的跨界融合场,这些充满巧思的“疗愈处方”,不再局限于传统医学框架,它们正以温柔而创新的姿态,成为照进个体内心世界的一束光,帮助一位又一位有需求的患者。
话题主持: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郜阳 马丹
2022年,延安中学音乐特级教师带领长宁区六所中小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启动了《“音乐疗愈”功能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也开始了中小学“音乐疗愈”功能的开发和应用的实践。
编创合作性疗愈活动
大家深知,音乐可以:提高兴趣,落实减负政策;丰富选科,彰显人性关怀;舒缓身心,增强学生体能。音乐为何能疗愈?因为它既是情感艺术,也是声音与实用艺术。积极的音乐可改善大脑皮质与植物神经功能,缓解焦虑;当音乐节奏与人体节律同步,便能引发生理共振,激发正向能量;而40Hz低频声波更可促进内啡肽与多巴胺分泌,舒缓不适、安定情绪。 团队合作方复旦大学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音乐能抑制脑部炎症因子、促进神经元再生,有效缓解轻度抑郁行为。
观察实验鼠听音乐后的反应
基于此,团队将疗愈音乐按学生需求分为三类:情绪疏导类(针对烦躁、失眠、紧张等)、心理疗愈类(面向自闭、多动、抑郁倾向等)、生理治疗类(指向胸闷、胃胀、耳鸣等身心反应)。这些音乐大多结构简洁、节奏平稳、音色清脆,并融入自然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非常的神清气爽。
音乐疗愈,并不是一门新课程,而是一系列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与校园设计。当学生能自然地听、自由地唱、自在地动,音乐疗愈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实践中,团队尝试推进四类常态化活动——
聆听被嵌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课时的全体熏染,下课铃声换成《花神》,走廊播放《雨的印记》,午休区循环轻柔的钢琴曲。心理辅导室则配备定制音频,供有需要的学生在放松椅上使用。这些安排不打断教学秩序,却悄然营造出更舒缓的环境氛围。
唱奏成为学生释放压力的重要出口。各校依托合唱团、器乐社等现有社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演奏。延安中学艺术楼实行“日间开放”后,每天中午都有学生自发前来弹琴、合奏,哪怕只是即兴哼唱一段旋律,也成为他们自主选择的情绪释放方式。
律动则通过原创游戏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团队自编了“杯子歌”“手掌操”“扇子韵”“弹绳乐”“课桌声”“皮球乐”等简单易学的律动游戏,动作幅度小、道具助兴浓,很适合课间或课堂的导入与实践环节。例如,“杯子歌”通过敲击节奏训练听觉专注,“手掌操”结合徵调式音乐与穴位按压,动作与声音同步,形成一种温和的身体唤醒。这些活动无需专业基础,却让学生在肢体运动中代谢负能量。
表演被重新定义为情感表达的舞台。团队将“班班唱”“达人秀”等活动弱化评比,强调参与和分享。一位原本常带口罩、极少开口的学生,正是在参与班级合唱的过程中,逐渐愿意发声、站上舞台,最终完成一次属于自己的表达。
音疗进校园
为支持这些做法落地,团队在校园内构建了五大实践空间:“音乐大课堂”作为主渠道;“音乐视听屋”提供沉浸式体验;“音乐表演厅”承载展示功能;“音乐放松室”提供音疗设备;“音乐疗养院“则延伸至退休教师群体,共享符合老龄的音乐律动。例如,音乐视听屋利用AR/VR技术营造虚拟森林场景,学生在自然音效中配合呼吸节奏训练;音乐放松室通过生物反馈仪,结合音乐调节心率、血压,形成“数据化疗愈”。
在校园实践之外,团队也将音乐疗愈延伸至家庭场景。通过为家长提供“家庭音乐疗愈包”,包括亲子律动游戏、睡前冥想音乐等资源,帮助家长在家中创造轻松氛围。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杯子歌”律动,或在睡前播放定制助眠音乐,共同体验音乐的疗愈力量。这种家校协同的模式,让音乐疗愈从课堂走向家庭,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音疗实践推广以来,不仅安抚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自信。团队则编印《情景音乐疗愈曲选》、录制《“延复”音疗律动游戏3.0版》、发表了音乐疗愈案例并将案例改编成心理情景剧公演,成果与成效比翼双飞!
音乐疗愈,不是玄学,而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的温暖实践。愿更多孩子在音乐中被理解、被抚慰、被点亮。
本文作者:孙丹青(上海市延安中学特级教师、“延复”音疗团队领衔人)
原标题:《让音乐成为心灵的良药|新民·健康新知》
栏目编辑:陆梓华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