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由纪夫
《金钱舞动的东海:货币与奢侈的15-16世纪》大田由纪夫 著 胡炜权 译 东方出版中心
“历史是被偶然,还是被必然所支配的呢?”
如果德川家康没有活到73岁,甚至比丰臣秀吉更早去世,德川家恐怕便不会成为日本的天下霸主了。如此一来,历史上大概不会出现江户幕府,江户(即后来的东京)也不会成为日本政治、文化的中心,日本近世史想必也跟现在我们所知的迥然不同。当然,也不会有喜多川歌麿、东洲斋写乐的“浮世绘”,以及各种“江户”文学名作。
我们可以说家康长寿与否的问题不是历史的必然,不过是偶然的产物而已。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所谓的“偶然的要素”会对历史发展带来某种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终结日本战国乱世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均是尾张、三河地区(现爱知县东部、西部)出身,这一事实却绝非偶然。因为在日本战国时代,尾张、三河地区位处东、西日本的交界线地带,而这三人正是在东、西日本战国大名的夹缝之中崛起。他们三人凭借优越的环境,一步一步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霸主。
按照这个思路,像家康那样的人物出现在东、西日本交界之地,然后结束日本战国乱世,在我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在更大范围的历史现象里也出现过跟上述类似的情况。美国历史学家J.戴蒙德在其著作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何欧亚大陆形成各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并且出现了足以称霸世界的文明呢?”
对此,他作出以下回答:欧亚大陆呈东西长的形状,而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形状是南北长,形状上的差异决定各方历史的发展步伐。东西长的欧亚大陆拥有气候、植被等各种生态环境极其类似的同纬度地带,从东至西延绵展开。因此,位于这个地带的土地因处于类似的生态环境,较易于转移和移植植物、技术、知识和文化,促进大陆东西的交通往来和交流。这种活跃的交流促使各个先进文明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之间形成和发达。
戴蒙德认为,欧亚大陆内各文明发展史受惠于蓬勃的东西交流,属于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话虽如此,欧亚大陆呈东西长的形状不是早已注定的必然,更不是基于“神的旨意”的结果。欧亚大陆的形状是经过各种复杂的地壳变动后产生的,是一种偶然之下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欧亚大陆内各文明欣欣向荣的历史里也存在“偶然”和“必然”交错的结构,与德川家统一日本的情况类似。
由此可见,人类历史并非单纯由“偶然”或“必然”单一因素推动发展。我们应该将其视作由“偶然”和“必然”交织而成的巨大“产物”。
本书要讨论的是15世纪至16世纪东亚货币和经济的历史,详细情况留待本书各章论述。值得关注的是,前文提及的诸多历史事件与现象,如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欧亚大陆的相关历史发展等,均是东亚各地发生的事件相互叠加,形成时代趋势后衍生的结果。通过追踪这个历史过程,我们或许能了解究竟是什么作用力牵动15至16世纪的东亚经济乃至整个历史的走向。
例如2007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见银山,诸多研究指出,这一银矿的开发不仅让日本白银出现在历史窗口,更是促成同时代明朝(1368年—1644年)白银需求增加的重要原因。15世纪的中国正式使用白银作为通货,其流通规模也逐步扩大。然而,当时中国国内没有足够的银矿,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面对这个巨大的诱因(即白银需求增加),日本白银应声而至,大量输入明朝。
然而,日本白银直到16世纪40年代后才流入中国,且最初日本白银大量流入的目的地并非受白银不足困扰的明朝,而是日本另一个邻国朝鲜。为什么日本白银没有在16世纪初明朝深受白银不足困扰时流入,却等到半个世纪后才成功流入中国呢?还有,为什么日本白银首先流入朝鲜半岛,而不是明朝和琉球王国(当时琉球是日本和明朝之间的中转贸易地)呢?若单以明朝白银需求激增的历史背景去解读,终究难以充分解释为何日本白银突然在东亚涌现;此外,仅以中日两国关系史的视角切入,也难以得出答案。的确,明朝的白银需求上升是促进日本白银开采的重要成因,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不过是其中一个成因而已。“倭银”出现的历史现象必定是各种各样的事件交织、共同作用后的结果。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希望在本书中从更广阔的维度——至少突破中日两国关系的范畴,站在东亚的视角展开探讨,阐明日本白银的出现,是由多重成因与历史事件相互交织造就的历史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重新解构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成情况,解析日本白银出现的成因。此外,学界一直以来的说法(或者印象)认为16世纪中叶以后,大量白银在东亚涌现,是明朝经济对白银巨大需求下的结果。而只要我们转变视角,自然能得出一个有别于这一传统认知的新结论。
总的来说,东亚各国表面上看似独立的历史事件,实质上互相关联。这些事件的因果联动,共同构成了一个个宏大的历史现象,如东亚区域的经济成长、“倭银”出现、倭寇问题等,而由此衍生的大量新的历史事件,又推动15-16世纪东亚历史发生新的变革。本书的目的便是描摹上述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力求发掘此前未被察觉的历史流变,通过追溯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关于该时期中国史、日本史和东亚史的全新叙事。(作者为日本鹿儿岛大学法文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