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我最近总感觉很疲惫,工作任务繁重,常常处于高强度状态。同时,为了提升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下班后我也会阅读专业书籍,保持学习状态,当然,也会安排社交生活和运动等生活事件。刚开始这些让我感觉很充实,但时间久了,就很累,想放弃一些项目,又觉得哪一件都少不了,这让我感到很烦躁。我该如何给生活做减法呢?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目前可能处于一种“精力过度消耗”的状态。起初,通过密集的学习、社交和运动来提升自己,会让你感到充实而有成效。但每个人的精力与专注力都是有限的,持续的高强度投入会逐渐耗尽这些资源,身体与心理上的疲惫往往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察觉,最终转化为压力与迷茫。
问题的核心在于难以平衡多个“有益”的目标。你既想推进工作,又想持续学习,同时维持社交和健康,但每一项都在争夺你有限的精力。不断添加任务并不一定会带来效率的提升,反而可能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和能量的透支,甚至引发情绪上的波动。
专家建议:
建议你重新评估当前的安排,明确真正重要且能带来长期价值的项目。同时,将休息和放松纳入日常计划,而不是视为“浪费时间”。这不是放弃自我要求,而是通过更可持续的方式,保持长期高效的成长。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停止“有毒”的自律。下班后仍把日程排得过满,可能成为一种压抑的“自律”。用自我否定来驱动,如“做不到就完了”,只会消耗动力、加剧焦虑。适当留白,允许自己放松甚至发呆,反而有助于恢复能量。
让大脑真正下班。身体离开办公室,思维却仍在工作:反复想明天的任务、担心未完成的细节……这种“精神加班”只会延续焦虑。建议设定一个截止时间,之后彻底断开工作联系,让自己真正进入休息状态。
避免情绪反刍。总回想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是不是我没做好?”“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这种反复回想,即“情绪反刍”,容易陷入内耗。试着用正念冥想回到当下,停止自我怀疑。
减少躺平刷手机。看似放松的刷剧、玩游戏,实际可能增加焦虑、影响睡眠。研究表明,低能量活动持续越久,心理疲劳感越强。不妨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户外散步,轻松改善情绪和状态。
合理安排下班时间,关乎真正的休息与第二天的高效。学会精简,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本报记者 张晶
上一篇:以精准供给解锁刚需群体消费动能
下一篇:得力集团旗下两公司增资至5.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