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评论员 | 王晓涛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前一个阶段,规模以万亿计的相关产业发展量化目标,无疑令业内人士兴奋不已;供需总体适配能最大程度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循环畅通,而后一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大体上与即将开启的“十五五”相吻合,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供需适配,就是消费品生产供给端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从产品设计开始就精准匹配多元消费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在质量、结构、效用等方面动态匹配。为此,《方案》提出了五方面举措,其中之一就是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消费者是上帝”的口号喊了多年,这一举措看似老生常谈,但其实“精准匹配”却大有改进提高的空间。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产品特别电子产品的适老化早已成为相关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努力虽有成效,但却远远不够。例如,与运动手环不同,血压手表的核心消费群体包含中老年人与中青年亚健康群体,其中中老年人是刚需主力。但血压手表在适老性上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部分血压手表界面图标繁琐、按键偏小,测量需多步操作,且依赖手机App查看详细数据,操作与交互不够贴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售后与使用指导服务存在不足,很多独居老人遇到手表故障或操作问题时无处求助,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中老年人的使用体验。
事实上,只有聚焦细分市场,真正做到精准匹配,才能找到消费者的刚需牢牢赢得他们的心。例如,声控空调、声控窗帘等智能家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性,对于视障人士,更是刚需消费品。从事按摩工作的视障人士,过去需要通过来按摩的顾客帮着打开电视,现在有了声控电视,问题迎刃而解。
又如,我国的手语像口语有方言一样,有北京手语、上海手语等。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正式发布实施。但是,我国专业手语翻译人才缺乏,远难满足广大听障人群的需求。而手语数字人的出现,不仅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互动教学,助力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普及。
消费品供需错配的原因之一,是对刚需群体需求的忽视与误读。企业未能精准区分不同刚需群体的核心诉求,青年群体的性价比追求、老年群体的适老化需求、家庭用户的场景化需求被笼统对待,结果是企业在技术创新、功能优化上反应迟缓,消费者的绿色健康、智能便捷等核心诉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更易于转化为消费的刚性需求不容忽视。因此,如果通过精准定位这一抓手,发现不同群体的真正刚需,让优质供给精准对接刚性需求,相信供需错配的难题将更快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