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一条社区窄巷,两侧密集排列着包子铺、理发馆等铺面,开锁匠、裁缝、水电工等商贩随地“开摆”,外卖骑手鸣着喇叭在缝隙中穿梭……一年前的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街道大坪正街一巷摊位杂乱,邻里纠纷不断。
如今,改造一新的街巷里,居民在“文明微景观”争相打卡,老式木柜改造的花艺角落精致美丽,“大坪小事”摄影展记录下社区感人故事,便民义诊、民情接访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曾经的“鸡毛蒜皮”之地变身“诗情画意”空间。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渝中区打造“文明有范儿”示范治理空间的努力。渝中被誉为“重庆母城”,饱受老城区公共空间有限的困扰,垃圾分类不规范、无序停车等“小事”成了文明“绊脚石”,靠文明宣讲规劝收效甚微。
大坪街道改造后的垃圾分类空间。新华社记者 李晓婷 摄如何让文明可感可及?
“一方面社区有不少背街小巷、‘灰色’角落等微空间待利用,一方面文明建设需要空间和场景载体。”大坪正街社区党委书记朱静说,“文明有范儿”示范治理空间是渝中围绕一类或几类不文明行为,通过供需匹配、空间优化、精准治理等建设的中小型场景化文明示范载体。
在巷子里摆摊20多年的裁缝仇勇说:“街道给手艺人辟出专门空地摆摊,还给摊位新增了储物架并提供照明设备。”
“从改造启动到落地近半年时间里,社区开展共建调研13次、各类活动9场次,170余名街区居民主动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家主动捐物、捐手艺、捐资源。”朱静说,“文明有范儿”会客厅、大坪记忆馆、“技艺有范儿街巷”、社区共建花园等共享空间一个个建起来。
从去年开始,渝中组织专班专人,对辖区11个街道展开地毯式摸排,梳理出十余个点位启动示范治理空间建设。
石油路街道设置的骑手停车区。新华社记者 李晓婷 摄走进大溪沟街道华福巷社区院坝,数十辆摩托车整齐停在一侧,“规范停车”示范治理空间显眼处设置了“红黑榜”——规范停车的居民上“红榜”,多次违规乱停车的居民上“黑榜”。
“我们对有限的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划定免费摩托车车位,设置温馨醒目的引导标识与文明宣传标语,长达15年的停车顽疾得以解决。”华福巷社区党委书记李叔君说。
更多居民自觉参与文明共治。70岁的退休居民杨玉梅主动当起“文明观察员”,看到车辆乱停就随手拍到网格群,“道路宽了,我们老年人不担心摔跤了,规范停车是社区共识,连以前的‘违停大户’都成了巡逻员”。
石油路街道因拥有大型商业综合体,日均集聚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约2200人,人车混行是个“老问题”。为此,街道在商圈核心区域打造了“人车分流”示范治理空间,设置骑手专属通道,配套“共享换电驿站”。
“街道还提供免费饮水点、活动休息区,协调商家提供错峰就餐服务,让人感到非常温暖。”常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跑单的外卖骑手廖泽萌说,“我们骑手也发挥走街串巷的优势,主动发现治安隐患、安全隐患、环卫盲点的线索。”目前,骑手上报有效线索320余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大坪街道居民正在“文明微景观”打卡。新华社记者 李晓婷 摄“身边的微空间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文明治理的前沿阵地。”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正兵说,“从‘小场景’入手解决‘微问题’,渝中已围绕垃圾分类、高空抛物、餐桌文明等多个主题打造了16个示范治理空间,相关经验做法获评全国‘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戴伶说,当每一件“小事”都得到尊重和安放,“大城”便有了坚实的根基。每一个微空间的文明“新生”,为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民生温度与文明力量。(记者 李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