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李硕
红色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更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身处铸魂育人第一线,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与精神成长。基于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强化政治引领、提升育人本领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更要善于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以内容重构深化价值引领,筑牢信仰之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道德情操,是引导青年一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源头活水。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应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梳理红色精神谱系,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挖掘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诸如将井冈山时期先辈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长征中为目标不放弃的信念以及改革开放时敢闯敢试的勇气自然融入学生面对学业压力、规划未来道路、开展科研创新的情境之中,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品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善于将脱贫攻坚精神等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与学生身边的真实变化联系起来,通过讲述学校、社区或家乡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在可感可触的变化中汲取奋进力量,并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道路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情感认同。
以形式创新拓宽育人场域,增强教育实效。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媒介融合的时代,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与价值获取路径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课堂讲授与灌输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原住民”群体的思维特征和表达习惯。对此,高校辅导员应敏锐把握当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红色教育赋能。在线上,可以精心运营思政类社交媒体平台,制作推送红色经典故事微漫画、革命家书诵读微视频、红色地标VR巡览等融媒体产品,利用H5、互动小程序等技术手段设计知识问答、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使红色文化以更鲜活、更富趣味的形态触达学生。例如,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点滴辅导员工作室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红色教育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在线下,摒弃“你讲我听”的报告会模式,大力推行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包括组织学生排演红色题材话剧、举办红色经典电影配音大赛等,让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感知、可触摸、可共鸣的鲜活存在。
以实践转化赋能学生成长,砥砺奋斗之行。新时代青年成长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在实践中淬炼、在奋斗中前行,才能真正实现思想上的成熟与行动上的自觉。高校辅导员要当好学生成长的“引导员”和“同行者”,善于把课堂教育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把红色精神转化为青年成长的实践动力,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悟信仰的力量、锤炼奋斗的品格。其一,推动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就业引导深度融合。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查与技术服务,引导他们在亲眼见证发展成就、亲身感受国情民情中深化对“国之大者”的理解,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南京财经大学辅导员依托南京“红色文化名城”资源设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路线,组织学生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系列活动,以沉浸式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其二,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实干作风融入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勇于挑战“卡脖子”技术难题,踊跃投身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红色文化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更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力量源泉。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深入发掘并创造性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更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关键之举。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不断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载体,让红色力量成为激励青年一代坚定前行、矢志报国的磅礴动能。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
上一篇:百湖流韵 油城焕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