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杨丽芳
“庙沟的莜面,碌碡湾的糕,榆树店的闺女不用挑”这句在武川大地传唱多年的顺口溜,早已将“庙沟莜面”的金字口碑刻进当地人的生活里。
而在孕育这一美味的武川县哈拉合少乡,如今正以“一粒莜麦”为核心,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传统莜面产业摆脱单一生产模式,焕发新生机,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擦亮地域品牌的乡村振兴“黄金引擎”。
近年来,武川县哈拉合少乡精准立足“高原旱地禀赋+庙沟地域特色”,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定制化为突破的“小莜麦撑起大产业”之路。
该乡地处武川县西南部,冷凉干燥的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恰好契合莜麦“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生长特性,更让这里的莜麦积累了籽粒饱满、营养富集的独特品质。
为守护这份“旱地优势”,乡政府始终锚定生态底色,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宣传绿色种植理念,引导农户采用秸秆还田、农家肥改良土壤等技术,从源头杜绝化肥农药;乡农技推广中心则主动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引进“蒙莜1号”“坝莜18”等优质品种,还邀请农业专家、种植能人走进田间地头,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指导。
最终,这里的旱地莜麦凭借“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优势,成了市场认可的“生态珍品”。
为将“庙沟莜面”的口碑转化为品牌优势,乡党委、政府明确 “党建引领、村集体牵头、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 的发展思路,引进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种植户、老旧加工厂与销售渠道,实现“从庙沟单点种植到全乡规模化布局”的跨越。
面对多元市场需求,哈拉合少乡以“定制化生产+企业合作”为双引擎推动产品升级。合作社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精准调整莜麦粉麸皮含量,研发生产高纤、精制、儿童专属等定制产品,部分产品溢价超30%;与北莜北餐饮企业达成合作,通过订单式生产带动农户每斤莜面增收1元,还引进企业开发速食莜面、燕麦片等深加工产品,实现“一粒莜麦”的多次增值。
“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让产业发展红利惠及各方,乡政府牵头制定产业规划,协调资金改造加工设备;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以保底价收购莜麦,打通产销闭环;农户通过种植与务工获得双重收益。
目前,全乡已有100余户农户参与莜面产业,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真正实现“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如今,阴山北麓的“旱地金麦”已成为哈拉合少乡的共富密码,该乡将继续深耕莜面产业,以品质为基、品牌为魂、共富为要,让“庙沟莜面”品牌唱响四方,书写乡村振兴的幸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