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初冬的内蒙古通辽,寒意渐浓,却丝毫挡不住丰收的喜悦——金色的玉米堆满仓,自动化生产线忙碌不停。
在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伊顺毛都嘎查,村民王俊杰捧起一把饱满的玉米粒,笑容满面。“今年我们特意拿出300亩试种耐密型品种,每亩株数从4000株提高到5500株,再配合密植高产技术,产量一下子就上来了!”他向记者算起增收账,“这300亩地比普通种植至少增产10万斤,按市场价每斤八毛五计算,能够多挣85000元,平均每亩增收260到270元。”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通辽市以科技为引擎,推动玉米单产提升与全产业链发展,实实在在助力农牧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但沙化土地占比超三分之一、水资源匮乏的生态短板,曾长期制约玉米产量提升。面对挑战,通辽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度合作,自2019年起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攻克了密植条件下倒伏、空秆、小穗等难题。
“过去一亩地种4000株玉米,现在提升到6500株,每亩有效增穗2000余个,增产200公斤以上。”在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种植户李静淑的田里,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机植保、智能收割机等现代装备大显身手,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该技术体系配套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即便在沙地、旱地等非优势产区,也能实现高产。
2025年,通辽市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面积达1032万亩,近年来带动粮食增产20亿斤以上,并创下东北春玉米区10余项高产纪录。
“以前散户种地,总发愁‘谁来种’‘怎么种得好’,现在全程托管服务让我们既稳产又省心。”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村民王利民感慨道。针对土地细碎化、技术滞后等问题,通辽市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的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介绍:“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合作社为全镇10万亩农田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托管服务,建设数智农业无人农场,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看屏种地’。”
今年,通辽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225.7万亩,惠及25.9万户农户,推动玉米生产“标准化、集约化”,农户亩均节本增效超过10%。
走进科尔沁区红星街道新立屯村的玉米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金黄的玉米粒转化为玉米碴、玉米面粉等深加工产品。
“我们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种植专用玉米,延伸产业链后,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显著增加。”新立屯村党支部书记代海潮介绍,加工厂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实现“一块土地、三份收入”。
通辽以玉米产业为纽带,持续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科左中旗架玛吐镇发展4000亩鲜食玉米种植,构建“采收—加工—运输”一体化产业链,产品畅销南方市场并出口海外,亩均收益比普通玉米提高50%;科左后旗建设百万亩青贮玉米基地,年供应优质饲草2100万吨,有力支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粮草兼顾、种养循环”的绿色模式。
一粒粒金黄的玉米,正成为这片土地上富民增收的“金色密码”。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下一篇:河岳丹青 陇原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