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据报道,近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全省124个千年古县、古镇、古村落入选,原则上不得更名,将通过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传承历史文脉、寄托乡愁记忆。
此次入选的124处地名文化遗产,串联起河南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脉络。周口淮阳区宛丘古称陈州,陈州二字背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建都史诗,巩义芝田呈现“河洛古国”的文明曙光,“朱仙镇”瞬间将人带回岳飞抗金的壮阔场景……每个名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明积淀,是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而不衰的文化地标。为千年古地名设立保护名录,既是对其千年传承价值的认可,又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强化落实。这标志着我们的文化保护,已从单体文物、历史街区,延伸至地名等无形文化瑰宝。从重视有形的物质遗产,到珍视无形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活名则活源,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让千年地名背后的文脉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成为贯通文脉、守护乡愁、赋能发展的文旅名片以及锚定未来的文化坐标。赓续地名文脉,不仅是让好名字标注在地图里,出现在书籍、牌匾里,更重要的是让好地名承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厚植文化自信。当禹州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魔力诠释着陶瓷文化,神垕古镇这颗传统文化复兴浪潮中的璀璨明珠,被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当三苏文化款款走出书本古籍,化身创意产品与文化盛宴,郏县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品牌为笔,描绘文旅融合新画卷。当文旅与“酒旅”相得益彰,杜康古村正日益展现着其“酒祖故里”的独特魅力。当地名不再是地图符号,而是化为文旅IP、产业标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自觉,更是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交出的地方性特色答卷。
放眼全国,多地以地名为笔,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探索出“以名载史、以文塑城、以产赋能”的创新路径,让古老地名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昆明制作全国第一本“地名护照”,以翠湖周边“九巷十三坡”为打卡点,介绍昆明地名历史文化,推出“跟着地名游昆明”系列活动,让游客用脚步感受老街巷的历史脉搏;成都宽巷子社区,作为青羊区地名文化主题社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以“宽窄度”“党建引领”“人文底蕴”等多维度的展陈设计与场景营造,将地名文化融入市井生活与游客体验中;西安碑林区通过“文化+地标”等创意活动,激发地名文化遗产活力,丰富群众市井生活,让群众充分感受周边地名的文化底蕴,从地名的使用者转变为地名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沉睡在古籍、深藏在街巷的老地名“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注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地名文化,是社会风貌和时代演进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微缩景观”,与实体文化中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交相辉映,成为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一个个地名串联起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也标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海拔。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地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微单元”、乡愁记忆的“活载体”,既是解答“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具象表达。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效串联起历史文脉、市井烟火和公共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地名文化动能,“精神原乡”将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进一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打开”地名,就是开启一程文化之旅。更憧憬这些千年之名能融入街巷烟火、学堂书声,真正地“活”在当下、流向未来,让文明的薪火永续不熄。当我们以保护者的虔诚珍视地名文化,以传承者的热忱传播地名文化,以践行者的担当活化地名文化,触摸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温度,而且是在为中华文明长卷增光添彩。“何以中国”的基因密码,正在绘就走向复兴的精神图谱。
(作者:任堃,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
上一篇:10月份我国民航运输规模增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