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何金妹
站在龙萌村与上海廊下镇交界的马路上,一道省界标识静静立在路边,眼前的风光却早已打破地域分野。田间的智慧大棚鳞次栉比,民宿的炊烟袅袅升起,上海游客与本地村民并肩走在路上,沪上软语与本土方言交织耳畔,早已分不清谁是“浙江人”、谁是“上海人”。这场跨越省界的融合实践,让我在采访中不断刷新对“边界”与“幸福”的认知。
初到龙萌村,最直观的感受是村庄脱胎换骨的“反差感”。很难想象,这个如今拥有智慧农业示范园、民宿集群与完善民生设施的村落,曾是“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年轻人大批外流,村民守着薄田度日。而采访中村民的鲜活讲述,更让这份蜕变有了温度:务工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踏实,高龄老人享受“就近就医”的便捷,留守老人每月领取养老金的安心,村口摊贩生意红火的鲜活,这些烟火气里的获得感,正是村庄变革最生动的注脚。
龙萌村的破局之道,核心在于对“边界”的重构与活用。它没有将省界视为发展桎梏,反而以平朱公路贯通为契机,借“毗邻党建”搭建桥梁,让上海的技术、市场、人流与本地的土地、生态、人力深度耦合。从“云享共富集市”的产销对接,到“大米种植—精酿体验—民宿接待”的全域产业链,龙萌村用实干打破了地理隔阂,实现了价值互嵌,证明边界从来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资源整合的起点。
更深刻的启示,藏在龙萌村对“幸福”的定义里。这里没有执着于经济指标的“唯富论”,而是将幸福根植于民生细节:“龙珠菜园”让村民从治理旁观者变为当家人,“网格连心”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天然气入户、“邻管家”守护等举措,让幸福渗透在日常肌理中。这种不追求“最富”但求“为民”的发展逻辑,恰恰戳中了乡村振兴的本质:不是单纯的物质堆砌,而是人心的凝聚与生活品质的跃升。
此次采访让我愈发明白:龙萌村的蜕变,本质上是一场对发展边界、幸福边界的重新定义。乡村振兴不必强求地理上的占有,而要实现情感上的相融;不必执着于规模的宏大,而要扎根于民生的实处。
当边界消融于资源共享、人心相聚于价值共鸣,幸福便会在乡土大地上自然生长、绵延不息,这正是龙萌村实践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