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扫一扫,好工作就在眼前。”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对于来自辽宁鞍山农村的张丰麟而言,却是一把开启职业大门的金钥匙。今年,他从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毕业,并通过大连市总工会的就业服务云平台,成功入职大连金重机器集团,成为一名铆工。
张丰麟的经历,正是工会就业云平台精准服务、助力青年学子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生动缩影。2024年7月,全国总工会上线就业服务云平台,为各级工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云端支撑。面对新时代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指尖”求职习惯,大连市总积极响应,以就业服务云平台为依托,聚焦大连市人才强市战略,提出并实践“外部资源、内部力量、培训就业”三大协同机制,为校企协作构建起一个立体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新生态,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在大连安心就业、踏实筑梦。
织就跨域引才“一张网”
为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就业工作,大连市总主动与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工商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与就业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建立起资源共享、行动协同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例如,在校企协作的具体环节,各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利用毕业季、重大文旅项目推进等关键时间节点和契机,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青年专场招聘会。
而就业服务云平台的介入,使得这项工作从阶段性、活动式,转向了常态化、精准化的新阶段。一个生动的实践是,在大连市专门为青年人才提供的“连青公寓”和“连青驿站”中,工会设置了就业云服务点。这里有工作人员提供操作指导,帮助初来大连的求职学子们云端“走进”大连的千企万岗,极大地提升了人岗匹配的效率和求职体验。
工会的就业服务不仅着眼本地,在辽宁省总工会的指导下,大连市还与省内城市工会初步建立了就业服务云端链接,尝试通过跨市举办招聘会来促进人才流动。
当大连对口支援地区西藏那曲市索县向大连工会发出求助,希望帮助当地青年学生在经济发达的大连寻找就业机会时,大连市总与那曲市人社局经过精心策划与筹备,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援藏云端专场招聘会。
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连市拥有诸多高等院校,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很多外地青年求职者。面对潜在的人才储备,大连市总工会、各县区工会、各产业工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协同机制,每年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各类就业服务活动2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近5万个。
为了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大连市总依托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建立了扎根基层的就业服务站。这些站点贴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挖掘辖区内的用工信息,为求职者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云平台的深度融入,使这套原本以线下为主的服务网络实现了立体化升级。企业和求职者可以通过任何一个就业服务点位,手机端实时登录就业服务平台,快速发布或检索岗位信息。
大连工会拥有一支声名远播的“劳模讲师团”,成员多达280名,他们与大连市50所职业院校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机制。2025年,大连市总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百企百校”行动,累计组织了106人次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走进校园,他们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大连的优质企业“代言”,让广大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求职者能够同步感受工匠风采、了解企业文化,吸引他们留在大连发展。
近年来,大连市总与多所院校建立了就业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入企探岗”是其中一项深受欢迎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亲身走进企业,直观感受企业的发展现状、文化氛围、前景规划、福利待遇以及食宿等后勤保障条件。同时,线下入企配备专业的直播团队,通过云端进行实时直播,让无法亲临的求职者同步观看探岗全过程,并进行实时互动。
打造人才培养就业闭环
就业服务云平台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大连市总充分利用平台积累的求职行为数据,深入分析区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趋势、热门技能方向以及求职者群体的共性短板,为精准开展技能培训提供了决策依据。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大连市总构建了企业、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专业培训机构之间的服务协作机制,开设了一系列云端就业技能培训班。作为工会培训的主力军,大连工人大学充分发挥其师资和课程资源优势,两年来累计开设了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的32个专业、327门线上课程。
为了更灵活、更广泛地服务在职职工和求职者,大连市总启动了“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系列微课堂项目。精心设置了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提升、职场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五大类别,共计65门实用课程,旨在帮助转岗待岗职工、以及有提升需求的在职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云端学习。据统计,大连市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利用平台及其资源,已开展各类就业培训90场次,免费培训3644人;举办线上直播带岗活动24场,累计服务职工近16.7万人次。
下一步,大连市总将继续深度挖掘和发挥工会组织的资源优势、阵地优势和服务优势,让就业服务工作实现从在地面“奔跑”到在云端“俯瞰”的智慧跨越,为大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会力量和人才支撑。
下一篇:职业启蒙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