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实现“县中振兴”,关键在于从“政策输血”转向“内涵造血”,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教研工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县中教育品质提升、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撑科学决策的核心引擎。高质量县中教研已成为激活县中内生动力、提升县中统筹能力、增强课程实施成效、夯实振兴内涵根基的坚实支柱。
笔者通过对多个中西部省份的调研发现,教研质量不高是制约县中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当前县中普遍面临县级教研机构力量薄弱,教研形式固化等问题。这不仅是孤立的专业技术问题,更是县中应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系统性挑战。
破解县中的教研难题,非一日之功。需站在系统性变革的高度,从队伍建设、体系统筹、方法改进、保障提升与数智赋能五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县中教研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
建强专业教研队伍,破解人才不足瓶颈
高水平教研员是高质量教研工作的基石,也是县中振兴的“关键少数”。推动县中教研高质量发展,须优先实现教研队伍的“强筋健骨”。
完善梯队建设,切实保障县域教研队伍规模与结构。要贯彻落实国家对教研队伍的相关政策,保障教研员编制数量和配置要求,确保高中关键学科“有岗有人”,并逐步配足配齐德育、体育、美育和心理健康等专职教研员。要优化教研队伍年龄与专业结构,及时遴选优秀教师补充力量,保持教研队伍充满活力。要用好兼职教研员制度,充分调动县中教师参与区域教研的积极性。
强化教研培训,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水平。要构建常态化、高水平的县域教研员教研培训体系,重点强化教研员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把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精准指导能力、数智技术融合应用能力等关键能力。要完善培训内容、资源、专家库建设与资金保障,创新教研员回校实践、跨岗研修、专家结对引领等研修方式,增强其应对教育变革的综合能力。
充分发挥“头雁”作用,激活网络辐射效应。要深化落实头雁教师等政策,在县域内培养多层次的教研领军与骨干人才。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品牌教研团队”等载体,发挥高水平教研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高效带动县中教师整体专业成长。
完善教研工作体系,走出低效循环困局
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县中振兴的要求,县中需通过教研工作体系的系统性改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强化市级统筹是重点。围绕县中振兴市级统筹的治理转向,县中教研也需要积极探索更高层级的统筹。市级教研机构应强化教研活动与资源的统筹协调,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网络,完善协同工作机制,为县中提供更加专业、持续的教研指导。同时,市级考试、督导、师训和数字化等部门也需要组织专家为县中提供指导合力。
深化教研共同体建设是关键。在市级统筹的治理框架下,积极推进跨区、跨校和跨学科的“教研共同体”建设,是完善县中教研工作体系的重要路径。要通过设立市域教研中心、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实现不同县市域教研体系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教学同步、学科共研,推动优质教研资源从城市强校向县中弱校有序流动。
做实校本教研是核心。校本教研是教研体系的末梢,却是决定教研质量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完善县中校本教研机制,通过对学科组和备课组的有效组织,推动校本教研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同时,县中要克服“临时性”“任务驱动”的教研惯性,聚焦真实教学问题,围绕教育理念转型与教学能力提升开展针对性研修。此外,县中需着力构建学校教研文化,形成广泛参与、乐于研讨、着重实效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开展自下而上的研修活动。
改进教研工作方法,实现提质增效
县中教研要实现“提质增效”,就必须突破“经验总结”的浅层模式,转向“科研引领”的深度赋能,提升教研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推动县中教研职能转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县中教研需要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为此,需要重视教育科研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通过强化科学研究方法运用,推动教研的循证化转型,为改进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提供实证依据,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推动县中内涵式发展。
明确县中教研的价值定位,加强重点领域研究。要进一步推动县中教研回归“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专业本位,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强化问题导向,切实增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围绕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因地制宜采用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围绕县中发展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要围绕“县中教育教学提质”“县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等重点问题,探索县中振兴的科学内涵、基本路径和任务举措,促进县中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要加强优秀教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个体经验向集体智慧转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县中教研品牌。
拓宽多元保障渠道,夯实长效激励基础
县中教研的振兴,仅靠内部挖潜远远不够,还需多措并举,拓宽支持渠道,共同促进县中教研质量提升。
改革评价激励,增强县中教研队伍活力。振兴县中教研最关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围绕教研的核心任务,完善县域教研工作的评价标准,避免教研职能泛化。要将对教师指导的质量与成效作为教研工作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使真正“能研究、善指导”的教研员脱颖而出。同时,要提升教研队伍的待遇,提高职业荣誉感、社会认同度和吸引力,使优秀教研员“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健全帮扶措施,抬升县中教研基础。要将教研帮扶纳入县中振兴整体部署。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组织优秀教研员、教师跨区域开展专题讲座、听评课、案例点评等全方位指导。同时更要探索长效机制,在省级等更大范围内开展校际联动、高校对口指导等联合教研,帮助县中培育本土化、高水平的教研团队。
强化社会协同,整合优质教研资源。优秀教研资源不足是限制县中教研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要强化社会各部门协同,组织高校、教育发达地区教研机构、高端教育智库等建立协同教研机制,为县中提供更多优质教研资源,推动县中教研创新发展。
(作者:包昊罡,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下一篇:把准理论精髓 锚定发展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