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新津安西 打造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的特色“农旅小镇”
深秋时节,暖阳高照。新津区安西镇迎来了不少近郊旅行和研学的亲子家庭。在渔家小院品尝鱼头火锅,在千亩荷塘体验挖藕,在月光宝荷营地开展研学,在非遗民俗文化村学习绳编技艺……“没想到,这个南河边的小镇藏着这么多宝藏!”丰富的文旅体验活动让游客直呼“来值了!”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紧扣新津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会部署,安西镇明确“农旅小镇”定位,深入推进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围绕“荷韵文旅”“渔悦文创”“天府研学”三大片区建设,通过建圈强链、科技赋能、业态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一方荷”
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时值深秋,位于安西镇方兴社区的千亩荷塘仍然人气不错。当下正是采摘莲藕的时节,由研学机构组织,不少小朋友穿着连体防水服来到藕塘里,体验挖藕这一既艰苦又有成就感的劳作。
今年夏天,第七届成都新津荷花季在千亩荷塘举办,创新开发的全荷宴、荷花雪糕等特色产品让游客眼前一亮。游船赏荷、汉服拍照等特色体验,以及溪客吊炉火锅、梦想改造家等新消费场景,吸引了超20余万游客前来,带动文旅消费800余万元。
为克服淡旺季的影响,当地又与研学机构紧密合作,开发研学项目,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即使荷花谢了,荷塘仍然能为村民带来经济价值。
不仅如此,当地还在美食上做文章,持续深化荷叶茶饮、莲心奶茶等“荷”元素产品开发,形成“吃荷品荷”风尚;强化“荷花+鱼头火锅”IP联动,盘活资源发展鱼头藕汤、窑炉面包、吊炉火锅等特色餐饮,打造餐饮美食新亮点。
当下,安西镇正在谋划提升千亩荷塘的核心区域景观,为明年的荷花季做准备。即将开展五大增绿添花行动,进一步提升荷塘品位;统筹推进游客驿站、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同时因地制宜适度扩大食用藕种植面积。
烹好“一条鱼”
深化三次产业互动
吃过新津鱼,方知成都味。作为新津首个美食类非遗项目,安西鱼头火锅的鲜香热辣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安西,有渔家小院、厚院庄园、俏鱼头、老杨砂锅鱼庄、叶子鱼头、御膳农庄、渔岛等十多家鱼头火锅店,每年举办鱼头火锅节活动,鱼头火锅产业年营收达3000余万元。
依托鱼头火锅,三次产业在这里融合互动。2025年,安西培育连益养殖发展高密度养鱼,建成全区最大的数智化标准池塘,黄辣丁、鲈鱼等年产量达40万斤,较传统养殖产能提升5倍。目前正重点支持连益养殖二期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津黄辣丁等高品质水产养殖,推广深蓝水产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
同时,辖区毛哥食品、民生食品等积极开发鱼鲜调味料、预制菜等,建立标准化体系,“安西鱼头火锅”集体商标注册也在推进中。该镇已举办七次鱼头火锅美食消费季,日常策划鱼鲜名厨争霸赛等活动引流促进消费;依托省钓鱼运动协会竞训基地,引进承办快乐垂钓电视直播精英赛、四川省岸钓路亚锦标赛等顶级垂钓赛事,以做大“鱼产业”,助力新津擦亮“千年鱼味”的城市名片。
依托“一片林”
开发特色林盘消费场景
溪水环绕,翠竹掩映,月光宝荷研学营地依托安西镇月花村上百亩生态空间建设,年均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近400万元,形成“研学+民宿+餐饮”产业链,带动村民获得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年、工资性收入超40万元/年。日前营地已获评省级研学旅行实践营地。
下一步,安西镇还将在南河区域开发轻舟游河、滨水栈道漫步等项目,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实施月花村秦大沟整治项目,增设亲水平台,引入皮划艇、桨板等运动;进一步盘活林盘资源,发展水畔民宿、渔家乐、滨水茶社。依托岳祠堂,挖掘岳飞文化,开发岳家拳习练、考古模拟等沉浸式课程,进一步提升月光宝荷营地品质。同时,增设林间步道、观景平台、商业综合体,打造林下休闲项目,建设特色音乐茶社、轻奢帐篷营地等消费场景。
同样是盘活闲置林盘,安西镇已在安西村6组打造非遗民俗文化村,设立体验中心,签约入驻10余位非遗传承人,其中之一的新津绳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艺,近日获“2025年全国乡村工匠名师”称号。安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非遗民俗文化村建设,以杨文艺绳编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纽带,招引更多非遗传承人入驻,打造非遗工坊集群,将非遗技艺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娟
供图 新津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