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柬埔寨一场恶性劫囚案,却让在当地经营饮食店的中国女子冯某平白遭了殃——据《新京报》报道,日前,有自媒体仅凭模糊画面,便罔顾事实编撰出“逃婚越南、带枪救夫”的狗血剧情,将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塑造成“江湖最后的大嫂”。尽管冯某手持身份证辟谣,其家乡的政府部门也证实其清白,但谣言带来的邻里猜忌、顾客误解与精神压力,已让她不堪其扰。
自媒体给冯某贴上“江湖大嫂”的标签,堪称一场精准算计的流量骗局。造谣者抓住公众对“江湖传奇”“小人物逆袭”的猎奇心理,将冯某的个人信息与劫囚事件强行绑定,并用细节堆砌出“真实感”,使得谣言在社交平台快速裂变。更令人不齿的是,这些自媒体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劫囚犯罪,美化成“江湖义气”“爱情壮举”,潜移默化地扭曲着公众的价值判断。
一段时间以来,在流量即收益的粗暴换算中,一些自媒体从业者抛弃了真实性原则与伦理底线,将“编得越离奇,流量越可观”奉为圭臬,不惜凭空捏造狗血内容刺激公众神经。更可怕的是,当造谣者只需敲击键盘就能轻松收割流量,而受害者却要耗费大量精力自证清白时,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便会铤而走险,将他人隐私与尊严当作流量变现的“垫脚石”。
对冯某这样的普通人而言,此类谣言堪称无妄之灾。他们没有专业公关团队,缺乏有效发声渠道,只能手持身份证录视频辟谣,却还要遭受“蹭流量”的无端质疑。“越澄清越被动”的困境,是无数谣言受害者的共同遭遇。谣言的伤害不止于线上,他们在线下承受的指指点点和精神压力,绝非“一句玩笑”就能抹平。
根据相关法律,侮辱、诽谤他人需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但现实中,造谣者往往因“情节认定难”“受害者举证难”而逍遥法外。这就需要有关方面持续探索,建立针对网络谣言的快速响应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对恶意造谣的自媒体依法追责。面对层出不穷的谣言,网络平台应建立更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缺乏权威信源支撑的“爆款故事”,自动触发人工复核流程。
公众同样需要保持理性与警惕,对于“江湖大嫂”这类过于戏剧化的内容,不妨多一分审慎与质疑,在点击分享按钮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核心事实是否有佐证?情节发展是否符合常理?
法治社会不容谣言横行,流量狂欢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尊严与安宁为代价。此类事件提醒我们,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公正,是每位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